人類「魚形祖先」起源地曝光 古生物學家推測雲南曲靖

中科院科學家雲南曲靖市發現的一種4.2億年前身披奇特鱗片古魚——丁氏甲鱗魚化石, 圖上爲發現的丁氏甲鱗魚化石,圖下爲該魚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研究員朱敏供圖)。(圖/新華社提供)

本報訊

距今約4.2億年,大量保存完整的遠古魚類化石……中國古生物學家歷經十年大規模的野外採集和研究,提出雲南曲靖可能是人類魚形祖先的起源地。

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分院、雲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15日在此間爲新設立的自然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揭牌。該中心設在曲靖師範學院,其周邊正是衆多珍稀魚化石材料的發現地。

2017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時隔30年重回給她帶來巨大學術成就的這一化石發現地,欣然接受了該中心榮譽主任的聘書。「科研院所當地高校合作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學術上更深入的想像離不開化石地保護、學生培養等最基礎的工作。」她說。

人爲什麼會有魚形祖先?所有的科學證據指向了海洋。20世紀80年代初,張彌曼對楊氏魚、奇異魚等原始肉鰭魚類化石的研究,顛覆了國際上對魚類登陸問題的認識,影響延續至今。「我的工作只是讓世界知道了中國還有這麼一個地方。」她說。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鄧濤指出,認定4億多年前人類魚形祖先起源地在曲靖,源自2007年瀟湘脊椎動物羣的驚人發現。該所研究員朱敏發現並主導了這一長期研究。瀟湘脊椎動物羣是一批生活在志留紀(約4.2億年前)的遠古魚類,它們是「從魚到人」演化過程中更古老環節

在這個時間段裡,魚的膜質下頜出現了。這是人類延續至今最重要的身體構造之一。但兩百年來,沒有人找到過完整的志留紀有頜脊椎動物化石。因此,人類魚形祖先的身影一直模糊不清。

幸運的是,曲靖麒麟區東坡村不超過5平方公里的區域,竟是目前世界唯一一處發現完整志留紀有頜類化石的地點。朱敏說,其他地區的志留紀有頜類化石地點屈指可數,且發現的皆爲鱗片、碎骨等十分零散的材料,遠遜於瀟湘動物羣精美、完整、栩栩如生的化石。

2009年,瀟湘動物羣中發現了夢幻鬼魚。這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有頜類化石,第一次呈現了人類魚形祖先可能具有的特徵組合。

2013年,科學家在瀟湘動物羣中又發現了初始全頜魚。它有着一張硬骨魚的典型面部,但身體卻是盾皮魚類的,這正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介於盾皮魚類與硬骨魚類兩大門類之間的過渡化石,將人類的遙遠祖先追溯到了盾皮魚類中,被譽爲「自始祖鳥以後最令人激動的化石發現之一」。

最新的研究表明,從志留紀到泥盆紀中期(約3.8億年前)的漫長時間裡,中國有頜脊椎動物化石的形態比其他地方同期的化石都要原始一些,並且多樣性極高。「這說明當時的曲靖可能是早期脊椎動物的演化中心,並在之後擴散到全球。」朱敏說。

「我可以自信地說,在早期脊椎動物演化環節,中國最近二三十年的研究工作在某種程度上引領世界。」張彌曼指出,也許以後在別的地方還會發現好的化石地點,「但目前我覺得這一地區對於研究早期脊椎動物演化是獨一無二的。」

令人驚歎的是,瀟湘動物羣還有無限的可能性。在自然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實驗室裡,還有大量來自瀟湘動物羣的新近發現並修理出來的化石,這些化石在其他地方從未被發現過。

曲靖師範學院校長浦虹說,該研究中心將在科學家的指導下,參與採集和修理化石標本,同時收集詳細的地質地層和古環境、古生態資料,並計劃將科研成果和當地歷史文化傳統結合起來,打造世界級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地

「現在實驗室裡可以明確鑑定的化石不下20種,其中不乏頜類的早期化石記錄和各大類羣間的過渡類型。」朱敏說,對這個動物羣的深入挖掘,還將爲早期脊椎動物演化研究提供更多激動人心的發現。(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