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餘拚當糖經濟實踐者
永豐餘集團大家長何壽川強調,碳匯、碳權已成爲世界強權的戰爭;當二氧化碳成爲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制約,在上市櫃公司的ESG Program成爲規範時,「代表糖經濟時代來臨,永豐餘不只是先行者也是實踐者!」
永豐餘從造林到造紙,已形成固碳產業鏈,在兩岸植林面積逾3.2萬公頃,其中,在大陸約29,463公頃、臺灣逾1,000公頃,未來如果換算成碳匯、碳權,可達到碳中和目標,甚至投入碳權交易,是永豐餘打國際杯的重要競爭力。
何壽川指出,碳權有數個重要結構,包括碳匯,泛指可以儲存碳水化合物(尤指二氧化碳)的自然或人工倉庫,如森林、海洋等,196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Melvin Calvin確立光合作用固碳化學式,亦即二氧化碳、水透過光合作用釋放氧與糖,因爲這個化學方程式,碳匯或碳足跡可以定量計算,農、林業變身爲龐大的碳匯,樹木有多重就知道固碳多少,對全球降低碳排放有關鍵功效。
如今大衆使用許多高科技東西都很耗能,他強調,在訴求碳權、碳匯、綠能下,將使企業生產和經營產生重大結構性變化。
所謂糖經濟,何壽川說,就是陽光、空氣、水,萬物終將回歸循環體系,包括所有產品製程,二氧化碳、水透過光合作用釋放氧與糖,糖是重要的能源儲存形式,未來如果呼吸的氧氣都要付錢,更能感受農業有多重要。
就全球企業而言,他認爲,對抗氣候變遷的一個系統性解決方案,是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將廢棄物利用新工藝轉爲資源再利用,是新一代的管理基礎,但它可能受到現行法規的干擾,因此希望環保署、地方環保局、能源局能與產業合作,去證實資源化的過程是成功可行的,並加速推展。
今年4月中,美國氣候特使訪中,宣佈碳匯、碳權,已成世界強權的戰爭。臺灣尚未宣佈減碳目標、碳權準則,許多企業擔心現有能源政策無法跟上,恐失去競爭力;何壽川認爲,臺灣有3/4土地覆蓋山林,有助碳中和,未來若要課碳稅,臺灣政府就會盤點碳匯資源,加大循環資源利用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