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焦慮 家長拚命送孩子去補習

爲推動雙語教育政策,教育部讓美籍教學助理投入縣市政府國中小學校,營造口說英語情境。(教育部提供)

住在雲林鄉下的黃先生,有2個小孩分別就讀小一、小二,家庭經濟小康,每週有2次由黃太太送小孩去鎮上的補習班補習美語,2個小孩每期2個月要繳約1萬元,爲的就是希望小孩未來具有國際競爭力。黃先生說,不讓孩子住在鄉下,就輸在起跑點。

本報昨日就雙語教學難執行推出專題報導後,收到許多家長反映,他們本來很支持雙語政策,但發現子女因爲聽不懂,常在課堂放空後,內心又急又氣。教育部如此重視「英語學習」,令家長都有「英語焦慮」。

在都會區,例如臺北市明星學校,師資不乏「海歸派」,學生也會另外去補習英文,英語能力可以跟得上進度,不過,偏鄉學校不僅找不到外語老師,學生程度也參差不齊,恐怕加大貧富差距與階級對立。

黃先生儘管收入有限,但不希望子女因爲住在雲林鄉下,就輸給其他人。他對孩子說,「不會講英語,以後怎麼走出去!」學習語言是一條長遠的路,他會讓小孩一直學下去。

高雄市茂林區多納國小校長林惠文則直言,因缺乏經費,找不到外語老師,希望政府多重視偏鄉。彌陀區南安國小雖有教育部核發經費申請外師教學,但校長李安世不諱言地說,不是所有學生都聽得懂外語,因此會在高年級採能力分班授課,對學習外語較慢的學生也會加強輔導。

臺北市仁愛國小校長楊柳淳表示,該校學生英語能力不錯,較沒有跟不上英語教學的問題,但考量校內老師未出缺,無法聘用雙語教師,且學生人數較多,目前未規畫轉型成雙語學校。

國教行動聯盟家長部長王瀚陽說,家長几乎有共同想法,那就是小孩子一定要將英語學好,以後纔有好的出路或不錯的工作職位。這也造成之前雙語學校出現時,不管是什麼社經地位的家長,都一窩蜂要將小孩送去就讀的原因。

政府推出「2030雙語政策」後,王瀚陽指出,許多學校爲爭取經費而轉型爲雙語學校,經過一段時間,家長卻發現,所謂的雙語學校只是多了幾個外師,其他與一般學校沒有不同,就陷入失望。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說,偏鄉學童沒資源補習,即使老師以活潑方式教學,但學生看到英語便退縮,很容易失去興趣,因此侷限未來發展,恐加大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