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鄉村振興明星」成都戰旗村 臺企杏鮑菇工廠90%僱本地人
▲戰旗村的便民服務站、衛生服務站。(圖/記者蔡紹堅攝,下同。)
「掌上蜀Show」兩岸新媒體採訪活動27日來到成都郫都區的「戰旗村」,這裡是大陸「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明星村,從傳統的農村,發展成集旅遊、住宿、餐飲、文化於一體的新景點。另外,臺企「中延菌菇」兩年前來到戰旗村,工廠內90%都僱用本地村民,以成熟的「杏鮑菇」技術,將村中青年留了下來,也爲發展西南部消費市場、前進「一帶一路」,找到最堅強的後盾。
一走入戰旗村,便能看見多輛遊覽車停駐停車場,衆多遊客在筆直的街道、整齊的房屋間穿梭,廣場旁有黨羣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電商服務站農村產權交易服務站、農村金融服務站、居民活動中心等設施,讓人完全想不到,這個「鄉村改革」的明星村曾有過10多年艱苦的探索之路。
戰旗村爲了發展集體經濟,先後曾發展過酒廠、複合肥料廠、磚廠等產業,但因爲多種因素的影響,效益一直無法發揮出來,企業也不願繼續投資,最後都走向關廠的命運。
2000年起,大陸官方推行「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等政策,戰旗村抓住「用地入市」的機遇,村集體資產突破2000萬元人民幣,資金大量投入產業改革,將既有的農村底蘊,發展成有機蔬菜種植、觀光農業,並設立「鄉村十八坊」,還原了豆瓣坊、醬油坊、布鞋坊等傳統生產作坊,爲村子增添了一股人文味。
▼戰旗村醃製豆瓣壯觀場景。
戰旗村的成功經驗,很大一部份歸功於16家企業的進駐,尤其是臺灣企業「中延菌菇集團」,不只在此經營500公畝的杏鮑菇工廠,僱用的400多名員工中,有高達90%都是本地人!
中延菌菇的董事長林次男表示,會來到成都設廠,首先就是看上西部經濟的崛起,「我們在天津、福建都有設廠,天津主要就是銷北京、東北、河北市場,福建則是沿海地區,西部經濟崛起後,我們注意到,這裡的人愛吃美食,尤其是火鍋,就決定過來看看。」
▼菌菇還未生長起來的樣貌。
戰旗村這裡本來就有一家杏鮑菇企業,只是虧損了好幾年,盈利上面臨很大的難題,林次郎與團隊分析後發現,這家企業虧損的原因不在銷售及市場方面,而是在技術及產量上,馬上決定將這家企業併購,「我們早就有成熟的杏鮑菇生產技術,再加上完備的管理方式,進來戰旗村,很快就轉虧爲盈了!」
▼種植杏鮑菇的「杏鮑牆」。
「西部市場有成果以後,就是一帶一路了!」林次郎解釋,中延的產品是要銷到全世界的,像他在天津工廠的產品,2016就已經前進到美國,福建工廠的產品,也通過海運外銷到新加坡、泰國,「成都是西部非常亮眼的城市,我們希望藉由中歐班列(蓉歐)把杏鮑菇銷往歐洲!」
▼林次郎董事長。
同日,記者也造訪了郫都區的「徐家大院」,專訪創辦人徐紀元,這裡是大陸第一家「農家樂」(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創立於1986年,30多年間,陸續進行了4次升級,即將邁入「第五代」。
徐紀元告訴記者,徐家大院能歷久不衰,最大的原因就是「升級」,他說,雖然當年自己雖是『第一家』,但賺錢的模式很快就被別人學走了,而且還增加了新花樣,搶走了徐家大院的客人,「我當下就不甘心,所以找來全家人,一起參觀了競爭對手的園區,要看看他們的優點。」
▼創辦徐家大院的徐紀元。
於是,原本只有幾張桌子、兩間房的徐家大院,增加了一棟兩層樓的洋房,除了原本的吃飯、喝茶外,有增加了休閒娛樂,正式進入「第二代」。之後幾年,徐家大院又進行了多次升級,成爲現在的「鄉村酒店」,可以承接會議活動,接待旅遊團體,可住宿300人,供1000人用餐。
徐紀元強調,臺灣的「農家樂」起步更早,他多年前也前往參訪,從一位教授那兒學到一句話,「當時他說,『企業若沒有企業文化,那麼很快就會死亡!』,我聽了以後相當敬佩,確實,徐家大院作爲『農家樂』模式的開創者,必須隨時記住『開創、升級』的精神。」
▼徐家大院發展成鄉村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