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與母親/教養寶寶的5個常見疑惑
Q1:寶寶哭的時候,到底要不要抱?檯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技術主任王秀靖表示,面對這個問題時,家長首先應該先釐清寶寶爲什麼哭?寶寶在有特別的需求,需要被滿足的時候,纔會出現哭泣的行爲,因此當寶寶哭泣,表示寶寶需要被安撫。但是,父母親及其他照顧者要提供什麼樣的安撫?安撫的強度如何?是需要思考的。而且同樣的安撫手段,對不同的寶寶來說,效果可能是不一樣的。
王秀靖技術主任指出,因爲「擁抱」是一種最強烈的安撫方案。當寶寶被「抱」起來時,寶寶可聽見媽咪穩定的心跳聲,並接觸到媽咪皮膚,對寶寶的感受來說,他們可以從「擁抱」得到非常強烈的深度壓覺;從與「媽咪」的身體接觸得到「溫暖」的感覺及「節奏穩定且熟悉」的母親心跳聲,因此「擁抱」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可令神經系統得到安撫的一項方案。所以,「擁抱」可以讓大部分哭得激烈的寶寶被安撫,能讓寶寶的情緒穩定下來。
可是,如果寶寶每一次情緒不穩的時候,都用那麼強烈的方案去安撫,也有可能造成寶寶「自我調控情緒的能力」變差。由於每一個寶寶,遇到事情的反應強度,自出生開始就不一樣。舉例來說,有些寶寶當家長一開房門時被嚇到,就馬上哭了;而有些寶寶則是會先表現警覺,例如:看看是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纔開始哭。所以,在寶寶表現出警覺時,父母親就開口出聲,寶寶注意到是熟悉的人來了,他們就不會產生哭泣的行爲,甚至會因父母親的來到,表現出高興的情緒。
換句話說,家長應該以寶寶的反應強度,來決定給予寶寶需要的安撫強度。若寶寶屬於反應強度很強的,就可考慮提供強烈的安撫方案(如:抱抱)。反之,如果寶寶哭泣反應不那麼激烈,或許只是透過媽咪聲音安撫,像是安慰寶寶說:「媽咪來了喔!」或是拍拍寶貝等,孩子就可以從大聲哭鬧轉而低聲抽咽了。
此外,抱寶寶時,如果加上與孩子互動及對話,或只是提供溫暖的擁抱觸覺,兩者的安撫深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搭配安撫的一些小技巧,也能讓寶寶獲得不同的安撫程度;而越是深度的安撫,越能讓寶貝頓時感覺有「救星來了」的意味。
Q2:寶寶愛打人、愛尖叫,該怎麼教?王秀靖技術主任表示,即使是六個月的寶寶,如果寶寶屬於反應強度很強烈的,也可能會有愛打人、愛尖叫的表現,如:當媽咪抱起他,就會開始拼命搥打媽咪的身體或肩膀。一歲的寶寶也是,有些是因爲本身的反應強度很強,有些可能是學自於自己的哥哥姊姊,他們的動作很大,也喜歡用打人的方式,來引起他人的注意。像這些還不熟悉社會及人際互動技巧的孩子,一旦有這些行爲,其實也都應該是要被制止的。
但是,上述也是孩子的一種學習成長經驗;因此,家長也不需要用責罵的方式來教育他。比方說,當小朋友要找媽咪,結果媽咪都沒有理他,這時他會走到媽咪身邊開始打媽咪,或者用更強烈的尖叫方式,企圖引起媽咪對他的注意。
基本上,三歲前的孩子,都會有特別需要某些「特定人士」的目光。不過,一歲半至三歲前的孩子,有時是出於某種「特定的需要及目的」並沒有被家長滿足的情況下所發生的。這些需要就包括了各種的可能,好比孩子要求家長特定買一種餅乾給他吃,或是特定就是要媽咪抱。但是這些需要的背後,最常見的其實就只是「要妳(爸爸、媽媽)理睬我」而已。
如果孩子經常是如此表現,在某一方面,也可能代表爸媽給的迴應可能不夠快的緣故。其次,家長跟寶寶遊戲的方案,如果經常是刺激太強烈,也可能會無意中暗示寶寶,必須學習這種比較強烈的刺激與反應。例如:某些家長跟寶寶玩耍的動作很大之外,也一定要讓寶寶玩到興奮尖叫,這樣就會讓寶寶對於尖叫及興奮打人等表現,認爲是很正常的。
其次,有些孩子的氣質,天生比較外向,或者無法感受自己施力的大小,所以動作總是很大,也不知道這樣的力道是否太強。這些也都需要家長幫孩子適時做個提醒,以制止這些錯誤的行爲表現。而針對一歲半以下的寶寶,王秀靖技術主任更表示,可以幫寶寶多重複一次正確的經驗。比方說,寶寶習慣用尖叫的方式找爸媽時,先不要立刻解決寶寶的需要;而是先向寶寶詢問:「你是不是想找媽咪?」然後提醒他:「下一次你要找媽咪時,可以先拍拍媽咪,然後我就知道你要找我了喔!」如此就能讓寶寶逐漸瞭解,怎樣纔是表述個人需求的正確方法,而非每一次都要用力尖叫。
至於一歲半以上的孩子,言語及學習等認知能力都比較好時,除了可以利用口頭勸戒引導外,也可以透過繪本故事、好的卡通節目,乃至於手足間的相互效倣等方式,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認知學習到什麼纔是對的行爲,以及什麼是錯誤的行爲;這些都是矯正孩子錯誤的一種「演練」選項喔!
Q3:寶寶只愛黏媽咪,是不是該狠心拒絕?通常七~八個月的寶寶會開始黏人並且怕生,而在寶寶一歲以前,這些欠缺安全感的行爲也明顯易見。而一歲至一歲半的寶寶,一般多無法接受媽咪在他的眼前突然消失或不見。但是,這些寶寶黏人的行爲,都是屬於正常現象(分離焦慮)。王技術主任表示,一歲前的寶寶,對「安全感」有着強烈需求;而一歲多的寶寶,在正常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建議家長應該提供他們「安全的探索環境」。
因此,熟悉的家人,往往是寶寶的安全堡壘;而不同氣質的寶寶,黏人的程度也不同。該如何給孩子一個既安全,又可安心探索的環境呢?王技術主任表示,亦即屬於媽咪(安全堡壘)能在眼前,且是寶寶所熟習的環境,這樣就是一個可供寶寶安全探索的基本要件,而透過探索的行爲,寶寶會學習到更多的技巧,掌握更多的物件的操作,隨着寶寶能力的提升,寶寶愛黏人的狀態,也可因此有所改善。
此外,家長在寶寶約一歲多起,即可逐漸放大寶寶的「安全的探索環境」。比方說,當寶寶在客廳玩耍時,寶寶仍可一下子看見、一下子看不見在眼前走動的媽咪,像是僅遮掩一半的開放式廚房。或在同一空間,雖有屏障,但能仍夠讓寶寶聽見媽咪說話的聲音,如:「媽咪去倒個水喔!」、「媽咪在炒個菜喔!」,然後等五分鐘出現後,再關心寶寶玩得如何,間歇性使寶寶習慣偶爾沒有媽咪的距離。
再者,當寶寶慢慢學會走路後,家長也可以偶爾試着帶寶寶出門玩耍,並且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觸,也是改善寶寶只愛黏媽咪的一種方法。千萬別讓寶寶一直被關在家,整天只和媽咪大眼瞪小眼。不過,王技術主任說,即使是帶孩子去公園玩,也應讓寶貝隨時可以看見媽咪在自己眼前;或讓孩子坐媽咪腿上,看看公園裡其他的小朋友玩耍也好,如此亦能改善寶寶過於害羞或怕生的問題。
另外則是讓寶寶意識到「自己也是獨立的個體」。通常一歲半的寶寶,可能會有想要搶湯匙自己吃飯,或想要自己穿衣、穿鞋等的想法,當他有想控制自己周遭生活事物的時候,若家長允許的話,就可以儘量讓寶寶自己嘗試去做看看。因爲,寶寶越能獨立學會完成一件事情的話,也就越能降低寶寶對照顧者的過份依賴喔!
Q4:如何幫寶寶戒吸手指、戒奶嘴、又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呢?王秀靖技術主任建議,約從寶寶一歲半開始至兩歲以前,應儘可能讓寶寶戒掉奶嘴最好。而戒奶嘴首先要做的,就是減少奶嘴「被看見」的機會。當然也不要將奶嘴吊繩別在寶寶的衣服上。其次,就是別再用奶瓶了,無論是改用學習杯或學習碗,甚至只是使用一般的杯子或吸管都好,就是不要再用奶瓶。因爲既然要戒奶嘴,那麼也應同時考慮戒掉奶瓶。
雖然使用奶嘴,是安撫寶寶神經的一項有效方案。由於吸吮的過程中,可獲得非常強烈的本體覺,給寶寶一種穩定神經的作用,使神經系統的緊張、焦慮獲得平衡及收斂。但也因此,較依賴奶嘴的寶寶,若要戒奶嘴時,不妨先給他「抱抱」並和他說說話,待情緒較穩時,如果寶寶此時還是想要奶嘴時,纔給他奶嘴。
換言之,就是不要立刻就給奶嘴,而是變成間接再給的方式,減少使用頻率。通常寶寶是因爲神經系統較興奮,因此對奶嘴的需求表現也較強,但在孩子睡前,神經系統需要休息,故吸吮奶嘴,能讓大腦感到安定、放鬆、易入睡。所以,寶寶睡前的準備,如:室溫、小燈、溫暖感及家長陪伴,或是睡前替孩子準備溫暖的牛奶或開水。並且家長陪寶寶入睡時可以輕拍或抱抱,用溫和平穩的語調陪寶貝說話聊天,但說話時,應避免一直髮問,以免造成寶寶大腦思考更活躍而妨礙入睡。如此一來,寶寶久了,也可慢慢地不再依賴奶嘴纔要入睡。
一歲以前的寶寶,如有吸手指的行爲,給予使用安撫奶嘴是可以的,但如果是一歲半的小朋友,因爲戒奶嘴反而產生吸手指習慣,多是因神經系統較亢奮、焦慮的緣故。所以,這時候家長不妨可藉由牽寶寶的小手玩,或找一些能讓雙手一起玩的遊戲,這樣一來也可避免孩子時常把手放進嘴巴里。
Q5:怎樣讓寶寶開心吃光光所有的食物?小撇步?王秀靖技術主任說,因爲吃東西能滿足寶寶身體健康所需,因此本身就是一件開心的事!所以,正常狀況來說,吃東西都是愉快的。但是家長該如何創造這種愉悅的感覺,以維持寶寶吃東西的興趣呢?我們建議從開始吃副食品起,照顧者都能保持愉悅、溫馨的用餐氣氛。畢竟有些家長可能太急,難免用強迫的,把食物擠進寶寶的口中;或是因爲寶寶吃東西的速度太慢或是弄髒桌子、弄翻食物,照顧者的情緒變得較急躁,動作可能變得較快、或較大,說話的聲調也可能透露出照顧者的焦躁情緒,幾個月的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但是他們感受照顧着的情緒的能力卻是超強的,因此,他們的用餐經驗若常常是在受到照顧者的焦躁、不耐煩的情緒下結束的,如此,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寶寶,對吃東西沒什麼興趣。
其次,就是要有規律的用餐習慣。其中也包含用餐時間、環境及儀式在內,比方說,一歲時吃的餐點很多,除三餐外還有點心;但三歲的小朋友,或許就只有下午點心,但無論怎樣,都可以先將寶寶的用餐時間固定下來。然後,吃副食品時,最起碼應有一個固定位置,一般均建議寶寶四~六個月開始介入副食品,這時如果可以替孩子準備一個餐椅,並養成每一次都固定在餐椅上愉悅進食的習慣,當孩子乖乖吃完後,別忘記給孩子好好鼓勵。養成這樣的習慣,寶寶就會學習到吃完飯才能去做其他的事情。
此外,對寶寶「吃完」的定義,也應合乎寶寶的確切食量。比方說,平時寶寶只能吃200克的粥,但每一次媽咪都給寶寶準備500克,那當然寶寶永遠都吃不完。既然吃不完,寶寶也就永遠都得不到那一種吃完時的獎勵。不如幫寶寶準備得少一點,但當寶寶一吃完,就得到爸媽鼓勵說:「哇!寶貝,你今天吃得好多喔,真棒!那你還要不要再吃一點?」這時才幫寶寶增量,都比吃不完卻讓孩子感覺挫折得好。
所以,一方面控制好寶寶飯量,也要能讓寶寶有成功的機會!其次,不妨也替約兩歲的孩子準備一些特別愛的小點心,並選在寶寶「乖乖吃完最後一口」以後,才端出來獎勵。比方說:布丁(或小一點的寶寶,愛蘋果泥)。然後,也可以預告寶寶:「今天飯後的點心是布丁,但要吃完纔有。」正確餵食的順序則是,先給予寶寶『可接受』的食物,然後等寶寶吃完後,才能給予他『最喜愛的』。
再者,一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跟大人同桌進食,因爲他們特別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爲。一種菜餚的盤子中,其實可以放兩種。一種是孩子吃的,比較清淡無鹽且熟嫩;另外則放大人吃的口味。但在孩子看來,菜色都是跟爸媽一樣的,那就不會讓寶寶感覺自己跟爸媽不同,因此心生比較、好奇,就一直想要吃爸媽的菜,而透過這樣的過程,孩子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菜式,日後也比較不容易挑食。
專家給爸媽的話家長絕不能依賴或等待專家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盡相同,但他們通常都會了解不同的大人對自己的期待及要求都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家長不能先學會怎麼正確引導寶寶,很容易流於讓寶寶最後變成在專家面前是個乖孩子,但回到家以後卻依然故我。因此,家長自己最好先能夠建立起觀念,如此也才能立即性地給予寶寶正確迴應。
因爲現代家長,都忙於拼經濟,而孩子也可能都交由長輩負責照顧,除了應對長輩表達感謝外,爲能提高爸媽的陪伴品質,不妨父母在下班回家前的一小時內,儘可能先讓自己放鬆,整理好情緒,再回到家面對孩子。如此,用耐心及愛心灌溉成長的寶寶,必將也會是個身心發展最健全的寶貝喔!
採訪撰文/鬱筱惠諮詢/檯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技術主任 王秀靖攝影/BabyPure寶寶專業攝影(本刊資料室檔案照)Model/漂亮媽咪 沈昀庭、可愛寶寶 張希愛
王秀靖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學士經歷:省立基隆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檯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現任:檯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技術主任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5年12月。http://www.mababy.com/new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