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臺灣」,臺灣消失?東京奧運的退與進
文/高思博
挾着美日印同盟與中國對抗的氣勢,今年以來,政府似乎認爲在兩岸關係上可以繼續跟北京對抗,從而,臺灣也有李登輝前總統等政界人士提出臺灣應該在東京奧運正名,爭取以臺灣的名義出席東京奧運,並獲得日本部分政界人士如新潟縣柏崎市議員三井田孝歐的支持,東京奧運臺灣正名連署活動並由日本人永山英樹在日本發起,目前爲止有十餘萬人聯署。
國際體育賽事淪爲政治角力場是司空見慣之事,爭取臺灣的國際空間向來都是臺灣政府與民間一致的共識,只是,在爭取參賽與棄權之間,中華臺北模式的建立旨在爭取選手的參賽權,避免過激的政治訴求導致臺灣選手喪失參賽權,美好的體育賽事最後使選手淪爲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行之有年以來,已經形成我國參與奧運等國際體育賽事的常規,連北京也無法阻止臺灣以此名義加入國際賽事,賦予我國在國際體壇應有的空間。
譬如,代表我國的世界羽球天后戴姿穎最近在泰國湯優杯羽球賽中出賽,表現傑出,贏得國際注目及國內觀衆的喝采,其參賽資格就是以中華臺北模式,這已是國際賽事的慣例,也爲我國選手爭取到應有的參賽資格與舞臺空間。
國際奧會目前賦予我國參賽的資格是我方爭取後才得以建立的中華臺北奧會模式,不分藍綠,執政的政府都能以此模式來爭取臺灣的國際空間,並保障選手出賽的權益,使臺灣優秀的體育選手能夠持續國際舞臺發光發熱。
2020年東京奧運,我國仍能保有以中華臺北參賽的資格,如果貿然以臺灣正名的方式試圖在東京奧運中正名,則是我方主動將國際體育賽事轉變成爲國際政治的議題並與北京角力,此一轉變,看似彰顯我方主權及主體意識,實則在毫無戰略整體評估的國際現實趨勢下,可能淪爲美日中角力的犧牲品,最終也損及臺灣在國際體壇的地位與參賽資格。
美日中在2018年進入了一個新的戰略框架與國際情勢,美國在去年年底由白宮公佈國家安全報告書,正式將中國列爲假想敵,並透過臺灣旅行法、美國軍艦停泊臺灣港口、臺美國防產業論壇及臺灣安全法等議題,拉擡臺灣做爲美中談判的籌碼,臺灣短時間內看來受惠於美中角力,實則陷入美中博弈中而越陷越深。
▲圖爲印度總理穆迪訪問武漢,與習近平會晤的中國破冰之旅(圖/新華社)。
至於日本,在川普美國利益至上的戰略綱領下,雖然表面上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但實則上,在川普發動的高關稅貿易戰爭中,與印度立場尷尬,因爲日本與印度同受美國高關稅衝擊,並未因爲美日印安全同盟而受惠或減免,促使日印紛紛轉向北京示好,印度總理穆迪四月二十七日訪問武漢,與習近平會晤宣告破冰之旅,安倍則是於五月九日日中韓領袖會談中,與中國總理李克強會談,宣告中日關係改善,期待重啓日中FTA談判。
都顯示日印沒有放棄與北京進行經濟合作,並期待加入中國的一帶一路行列。在此複雜多變的國際情勢下,日印都試圖在戰略安全與經濟合作兩個議題領域上在美中之間保持平衡,以符合自己國家最大的利益。
臺灣必須認清面臨的國際處境,採取的戰略也必須更加審慎,面臨北京的打壓國際空間,不能只是關起門來呼籲團結,更應該設法努力拓展實際的國際參與,但若在國際體壇貿然放棄行之有年的中華臺北模式,改採臺灣正名模式,看似積極進取,實則魯莽行事。
因爲,在國際體育的議題領域,我國將成爲現有模式的破壞者,恰恰好坐實了北京在這個領域打壓我國際空間的最佳藉口,屆時,如果北京順勢以臺灣放棄中華臺北模式堅持一個國際體壇未承認的臺灣模式爲理由,而迫使臺灣退出所有國際賽事。
事實上不僅體育,甚至包括學術、文化、演藝等領域,如果臺灣的國際空間遭到進一步的壓縮,臺灣優秀的體育選手、學者、藝術及演藝工作者,喪失發光發熱的國際舞臺,請問,我們屆時是否又要將責任歸諸於北京,而絲毫不反省自己的策略是否錯誤呢?
●作者高思博,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世新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思想進擊」召集人、前臺南市立法委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本報保留刪修權。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