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覆刻三個字 「日星鑄字行」的「百年孤寂」文化夢
▲「日星鑄字行」是全臺僅存的鑄字行。(圖/翻攝自「日星鑄字行」粉絲專頁)
「日星鑄字行」是臺灣僅存的鑄字行,守護這個產業的過程中,經歷不少挫折。第三代的張建暉表示,現在的復刻工作全靠爸爸張介冠獨力進行,一天最多隻有三個字的產量,「要想修復完成恐怕要再過100年」,所以想在明年重新實施「漢字復刻計劃」,並邀請書法老師幫志工們上課,希望能解決先前碰上的問題。
日星位於臺北市的太原路上,是目前全臺僅存且仍在營運的鑄字行。 6年前,張介冠曾推行「漢字復刻計劃」,透過網路召集志工協助修復字型,但現代人對字型與書法較沒有完整概念,大家修出來的字型美感不一,實施3年計劃便宣告失敗。
▲修復字型的工作十分困難。(圖/資料照/Whereis足跡)
張建暉表示,之前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教務長來訪時,談到國外的中文印刷大多使用簡體字;爲了將漢字之美推廣到國際,父親特地贈予一萬多個繁體鉛字讓他帶回校內保存。未來他有意將這項傳統技術傳承下去,但文字復刻有一定的難度,不是想接手就能接,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張介冠的父親張錫齡於民國58年創立「日星鑄字行」,在60年代鑄字行的全盛時期,日星有30多名員工,一天至少賣2、3萬個鉛字;但到了70年代,隨着電腦與壓縮活版印刷的普及,活版印刷業出現危機;民國85年生意甚至掉到剩1%;從90年開始,其他間鑄字行便紛紛結束營業。
▼張介冠決心守護鑄字產業。(圖/資料照/Whereis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