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合創新開拓發展新空間(現場評論・大灣區 大未來①)

風起南海潮涌珠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本版今起推出“大灣區 大未來”系列評論,爲建設一個富有活力國際競爭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凝心聚力

――編  者

沿着珠江兩岸行進,看江水奔流向前,激起朵朵浪花江海交匯,發展融爲一體;活力四射,攜手共同追夢。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正乘風破浪,令人心潮涌動。

在廣東珠海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有這樣一家律所:“中銀力圖方氏(橫琴)聯營律師事務所”。該律所由內地、澳門、香港地律合夥聯營設立,因此名稱中疊加了三地律所的標識。目前,這家律所擁有4名內地律師、11名澳門律師、16名香港律師,爲客戶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成爲港澳律師在內地大展身手的平臺。三地人才匯聚、資源整合,打造出獨特的競爭力。

合作中孕育着機遇。“90後”澳門青年張思遠,畢業後到這家律所實習,準備在內地執業。他每天往返於橫琴和澳門之間,交通非常便利,單程只需花費3澳幣。之所以選擇到橫琴發展,張思遠看重的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潛力。的確,潛力意味着吸引力。一家小小律所,背後是三套法律體系的融合,也是“一國兩制”框架下港澳融入內地發展的一個生動樣本。如今,這樣的機遇在大灣區俯拾即是,讓越來越多港澳年輕人看到了廣闊舞臺、更大天地

“澳門所需,珠海所能,橫琴所向。”當地人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港澳青年在橫琴創業,利用網上平臺就能自助辦稅,“一次都不用跑”;港澳的建築工程師,可直接在橫琴新區爲客戶提供服務……這些改變,源於大量的規則創新、機制完善、制度銜接,實現了澳門與橫琴乃至與內地的深度融合。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祖國始終是港澳的堅強後盾,也是港澳探索發展新路向、尋找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的支撐和底氣所在。行走在橫琴的土地上,更能真切地體會到這後盾有多堅實、這底氣有多強大。

2018年10月23日,創造了多項紀錄港珠大橋開通,驚豔世界。如果說港珠澳大橋是內地與港澳實現“硬聯通”的一個重要標誌,那麼在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內地與港澳在機制規則上的“軟聯通”也日益邁上新臺階。從完善規則、讓港澳居民參加編制內崗位的公開招聘,到推進“灣區通”工程、確保政務商事等服務逐步實現“一網通辦”“跨境通辦”,再到搭建廣州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等50多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臺……一系列“軟聯通”舉措落實落細,讓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加強,助力粵港澳三地的“制度之異”轉化爲“機制之利”,促進了大灣區內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推動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我們必須做先行者拓荒者從蕉林綠野到活力天地,珠海橫琴的一個個創新實踐,不僅是大灣區蓬勃發展的現實縮影,也是新時代中國不斷向前的生動寫照。

(作者爲本報評論部編輯)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2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