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升值11.7%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搶跑”了嗎?

閻嶽

5月28日,人民幣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858,創出3年以來新高(2018年5月24日爲6.3816,25日爲6.3867)。這一中間價較2020年5月29日的7.1316上漲11.7%。一年上漲11.7%,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疑似“搶跑”。“搶跑”的後果很嚴重,會打亂經濟發展的“隊形”,影響各經濟單元的“呼吸”節奏。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真的處於“搶跑”狀態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現在的中間價,只是回到了3年前的正常水平

2019年的中美貿易爭端,2020年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這兩個事件成爲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從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率中就可以看出。2018年,這一數值爲6.6174,2019年降至6.8985,2020年爲6.8976。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2018年的相對高點回落至2020年的階段低點,又從去年8月份開始逐漸回升,直至現在反彈至3年前水平。

人民幣匯率這一走勢正好印證了央行副行長劉國強的判斷,未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將繼續取決於市場供求和國際金融市場變化,雙向波動成爲常態

根據中國貨幣網的數據統計,在有記錄的年平均匯率年份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最高的是2014年,爲6.1428,最低的是2019年,爲6.8985。10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就在這一區間“有升有貶,雙向浮動,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穩定”。

其次,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現在的走勢,是中國經濟實力的真實反映。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中國經濟,越來越多地融入國際經濟體系,話語權更是與日俱增,這就需要一個與之相匹配的具有相當國際地位的貨幣給予支撐。多年來持續推進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已經“開花結果”,人民幣國際地位穩中有升。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在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全球支付排名爲第六位,佔比1.95%。近幾年,人民幣支付份額在這一排名中的位次在第五位和第六位之間交替。當月,人民幣在跨境貿易金融業務中的份額位列第三,佔比1.70%,略有上升。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爲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

第三,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的目標不會改變。

受美國財政刺激和經濟復甦等因素影響,美元區通貨膨脹的壓力已經顯現,而中國雖然是最早恢復常態的經濟體,卻“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在這種形勢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具備一定的升值空間。但這個升值空間是相對的,受多方面因素制約。比如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市場預期、經濟數據波動、利差及短期資本流動等。

所以,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就是當前的最優選擇。5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五十一次會議就強調了這一點。23日,劉國強給出了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即央行將注重預期引導,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作用。

正如5月27日召開的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第七次工作會議所提出的那樣,未來,影響匯率的市場因素和政策因素很多,人民幣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貶值;企業和金融機構都應積極適應匯率雙向波動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