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清水映“綠”廊——高原明珠洱海“顏值”再提升

這是11月9日拍攝的蒼山洱海間的村落(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陳欣波 攝)

新華社昆明11月12日電 題:一湖清水映“綠”廊——高原明珠洱海“顏值”再提升

新華社記者丁玫王長山丁怡全

夕陽如金,微風拂面

一邊是波光粼粼的洱海,一邊是青翠巍峨的蒼山。蒼洱風光如畫卷般在戴逸和朋友們的身旁展開。“在洱海邊的生態廊道上騎行,領略詩和遠方,這種感覺好極了!”戴逸說。

戴逸是一名專業配音師,長期生活在廣州,這次雲南大理之旅讓她心生“留”念:看着洱海這麼美的景色,想在大理長住,甚至把工作室也搬來。

爲洱海“怦然心動”的不止戴逸一人。

洱海碧波盪漾,岸邊草地林地綠意盎然,環湖的溼地、灘塗也恢復了“野態”,吸引着衆多的水鳥……今年9月,大理市南溪到才村碼頭共12公里的洱海生態廊道投入試運行,旋即成爲“網紅打卡地”,遊人漫步生態廊道,一步一景趣味橫生,仿若入畫。

這是洱海“顏值”的再提升,也是洱海保護治理工作書寫綠色新篇章

幾年前,生態廊道原址佈滿沿湖而建的民房。大理鎮才村村民陳建雄感嘆:“以前房子直接建到水邊,天然湖岸線遭到破壞,不僅風景全無,污水直排洱海,造成污染。”

沿湖而建的民居對洱海湖濱帶造成了一定的破壞。2016年11月,雲南開啓搶救性保護工作,從環湖截污、生態搬遷、農業面源污染、河道治理等多個方面着手,全面打響洱海治理攻堅戰。

經過不懈努力,洱海流域築起了一道“綠色”防線,洱海水質下滑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主要水質指標變化趨勢總體向好。“這其中,生態廊道的建設令我印象格外深刻。”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工程指揮部工作人員趙婷說,環洱海而建、全長129公里的生態廊道着力將洱海湖濱帶恢復到天然狀態,湖灘、溼地“失而復得”,不僅削減入湖污染負荷,還提升了洱海“顏值”。

“我們走的是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生態廊道建設是圍繞‘生態優先、洱海保護’來進行,體現了自然、生態、野趣、文化、智慧,不是片面強調修建一條康養綠道。”大理州委書記陳堅表示,經過近年的治理,洱海已經從搶救性保護治理工作階段進入到保護性治理工作階段。

陳堅說:“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目前,洱海水質已經穩定並逐步向好,給我們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綠色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洱海保護的生態價值正向經濟價值轉化。”

“我小時候,洱海水特別清,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洱海水質開始變差,甚至藍藻暴發。我用鏡頭記錄了母親湖幾十年間的模樣。”年逾八旬的大理市民施作模堅持攝影創作數十年,洱海是他投入感情最多的主題。

經過這幾年的治理,洱海的水又慢慢好了起來,大家保護洱海的意識也更強了,這讓老人十分欣喜,現在,他記錄美麗湖光山色的照片又多了起來。

拍攝完夕陽下的生態廊道後,施作模對記者說:“洱海的明天肯定會更好!”(參與採寫:劉昕宇

這是11月9日拍攝的緊鄰洱海生態廊道的白族民居。新華社發(陳欣波 攝)

11月9日,工人在打掃洱海邊的棧道。新華社發(陳欣波 攝)

11月9日,工人在洱海生態廊道古生村段綠化帶工作。 新華社發(陳欣波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