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清涼山的紅色印記

延安清涼山風光

新華社記者劉 瀟攝

延安,這座古老山城,以其“紅色革命的搖籃”而享譽中外,吸引着無數人關注的目光。“七一”前夕,我再一次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接受思想洗禮

隨着參觀隊伍,我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瞻仰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走進棗園大院,駐足凝思,在這裡,毛澤東老一輩革命家,指揮若定,贏得了抗日戰爭偉大勝利;在楊家嶺中共“七大”會址中央禮堂主席臺上懸掛着毛澤東、朱德畫像,畫像上方的“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幾個大字依然熠熠生輝……

走出“七大”禮堂,我來到清涼山。這裡,山勢陡峭,樹木蔥蘢,清涼山與寶塔山鳳凰山隔河相望三山鼎足而立。清涼山自古就是佛教聖地山上保存着自隋唐至清代的各類建築和大小石窟

其實,清涼山的底蘊,不只是傳統文化積澱下來的,新中國新聞事業曾在此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裡是新中國新聞廣播出版事業發祥地。1937年至1947年,黨中央在這裡創辦了新華通訊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解放日報社、邊區羣衆報社、第一家新華書店、中央印刷廠等新聞出版單位,所以清涼山被稱爲延安的“新聞山”。

1986年,清涼山上建成“延安清涼山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這是中國第一座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館前矗立着象徵着新聞、廣播、印刷出版的三人漢白玉雕像,旁邊石碑上鐫刻着毛澤東主席的題詞:“深入羣衆、不尚空談”。

這些珍貴的印跡,是中國共產黨新聞出版事業光輝歷程的見證,也是我們今天推動文化事業大發展的力量源泉。當年,黨中央通過報紙、廣播等媒介宣傳革命的主張,把全國人民團結起來,趕走了日本侵略者,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1945年,作家孫犁延安窯洞裡寫下了《荷花澱》《麥收》《蘆花蕩》等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這些小說一經《解放日報》發表,極大地鼓舞了邊區人民的革命鬥志

站在清涼山上,我不由得想起陳毅同志《詠“七大”開幕》的詩,他激情澎湃地寫道:“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做主,萬衆矚目清涼山。”

豪壯革命情,巍巍清涼山。清涼山,它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獨特的紅色印記,令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