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探索三憲大中國臺灣方案

「兩制臺灣方案」遭到817萬臺灣民意拒絕。圖爲2020大選,民衆投票。(資料照片)

2020大選後兩岸進入「拒統與促統」的對抗關係,上海東亞所所長章念馳副所長王海良日前先後發表文章,對兩岸關係提出新的思考與論述。章念馳坦承,大陸對臺灣民意的理解還是不夠,未來應利用中國製度的優越來統一人心。王海良則提出「兩岸是本體中國的兩個治權實體」,應共同組成「大中國」。

上海涉臺學界以理性、務實、靈活著稱,繼承了海協會首任會長汪道涵的獨特風格,能更具同理心的認識臺灣、思考兩岸。在「兩制臺灣方案」遭到817萬臺灣民意拒絕;國民黨陷入「九二共識之惑」背景下,上海涉臺學者敏銳意識到此次選舉結果所反映的問題本質,並提出積極性的主張,希望讓兩岸關係回到和平發展正軌。

不必諱言,藍營引以爲傲的「兩岸牌」竟成爲負資產,與驟然而至的「習五條」促統壓力有關。「九二共識」內涵向大陸的主張靠攏,「兩制臺灣方案」讓國民黨措手不及,失去了戰略制高點,這種影響是覆水難收的。尤其民進黨強推反滲透法》後,大陸「歡迎」臺灣各政黨團體共議統一,很可能淪爲一句空話

當藍營逐漸朝「離陸」遊移、統派面臨「滅頂」壓力,疫情更讓兩岸關係雪上加霜,陸委會和國臺辦天天對槓,民粹勢力時時刻刻鏖戰於網路,叫嚷「臺獨」與「武統」,兩岸關係加速惡化。大陸是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方,此時此刻北京更需要冷靜思考,臺灣民意雖抗拒統一,卻承認統一是臺灣宿命,面對深層民意,應如何讓臺灣人不畏懼統一?應如何拿出讓臺灣民衆安心的統一步驟與模式?應如何鼓勵更多臺灣民衆自發性共謀統一藍圖

大陸常講「不忘初心」,欲實現兩岸人民心靈契合,政經融一,就應該回到汪道涵先生「共同締造論」的初心,其核心思想包括「86字箴言」、「現在進行式的一箇中國」與「兩岸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三個部分。

首先,兩岸政治問題繞不開中華民國。兩岸的中國代表權之爭早在40年前就落幕,但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臺澎金馬繼續運轉至今,並且經過7次民主選舉取得臺灣人民的授權,政權合法性毫無疑義。在臺灣,中華民國是「現在進行式」。

但對大陸而言,至少在官方論述,中華民國1949年後就是「過去式」,所有對臺政策或統一方略目標都是讓臺灣認爲的「現在進行式」成爲「過去式」。中共愈是否定中華民國,臺灣就愈堅持中華民國,過去70年曆史不斷反覆。

汪道涵提出、章念馳承續的「共同締造論」目的在打破歷史的反覆,章念馳提出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憲法》不是大陸的負擔和包袱,而是必須要用政治智慧去繼承的政治遺產,並且認爲兩岸憲法都有統一的連結點。而王海良提出兩岸「本體與實體」的新觀點,同樣超越了大陸慣有的「主次」邏輯,亦有助於雙方重新審視兩岸政治矛盾的本源,及其解決方案

「現在進行式的一箇中國」是汪老「共同締造論」的核心內涵,自然可以推導出這個中國並存兩套「現在進行式的憲政體制」。因此,兩岸共同締造統一新中國的起點,應該回到彼此承認各自現行憲政體制,再共同建構一個以政治融合、兩岸適用、一國良製爲目標的新憲政體制。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良制」未必指的是「一制」,而是兩岸人民發自內心認可、擁護的制度體系,「良」即心靈契合。

尋求兩岸憲政體制的交集,其實不難。《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具有「國家統一前」之限定條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第4段提及「孫中山創立了中華民國」,但並未明言中共「取代」或「消滅」了中華民國。若臺方依憲法增修條文重新恢復《國統綱領》,陸方將憲法序言第9段改爲「臺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目前繼承了1912年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此乃共同締造「統一新中國」之開端

歸根到底,大陸要努力完善自身治理水平,只有更民主、更高效、更開放的政治體制,纔是人心統一的堅實後盾。而臺灣不應自外於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我們既要引導大陸尊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作爲兩岸共構統一的連結點,也要堅守「認同兩岸一家親同根同源,臺灣人就是中國人」之信念,讓兩岸同胞不再因意識形態而隔閡對立,永遠相親相愛。

此刻離汪老的「共同締造論」已經23年,時間不等人。民進黨需要「善」,國民黨需要「智」,共產黨需要「仁」,讓兩岸解開心結,而非系成死結,這是紅藍綠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