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禮"十三五"・殘疾人事業這五年】織密保障殘疾人基本民生的安全網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殘疾民生保障工作,“十三五”期間,各級殘聯不斷落實各項殘疾人幫扶制度,不斷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和託養服務制度,織密築牢殘疾人民生保障底線,殘疾人生存發展狀況顯著改善,爲實現殘疾人全面小康、助力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

“兩項補貼”夯實制度基礎

“這份補貼雖然不多,卻能解決我們一家人的大問題。從此我們再也不用爲每月家裡的糧袋子發愁。”快到年底,家住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的重度殘疾人餘滿根又一次領取了當地政府發放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雖然這份補貼只有幾百元,但是在他眼中卻顯得格外珍貴。

作爲國家層面創建的第一個殘疾人專項福利制度,2015年9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意見》,部署從2016年開始,對低保家庭中的殘疾人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對殘疾等級爲一、二級的殘疾人發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有條件地方可以擴大到低收入家庭、非重度智力精神殘疾人及其他困難殘疾人。

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峽縣陽城鄉田營村的林紅耀和林浩是一對父子,先後因肌肉萎縮成爲殘疾人,西峽縣殘聯通過入戶走訪覈查瞭解到他們一家的情況,幫助父子二人辦理了殘疾人“兩項補貼”,並安排兩人入住當地的託養中心,在減輕他們經濟負擔的同時,也化解了他們的照護隱憂。

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的推進落實得到了各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各地相關部門大力推動,制度建設創新發展,補貼發放穩步推進,受益規模持續增長,目前已有5個省份通過與低保掛鉤或逐年固定上漲一定金額等方式建立了補貼標準調整機制。截至2020年3月,享受生活補貼的人數達到1153萬人,享受護理補貼的人數達到1433萬人。超過2500多萬人(次)的困難和重度殘疾人直接受益,影響到約5000到6000萬殘疾家庭人口,持續改善了廣大困難殘疾人的基本生活狀況,使廣大殘疾人及其親屬切身體會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愛,殘疾人“兩項補貼”成爲助力困難殘疾人脫貧攻堅的重要制度支撐。

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民生

“我們家小帆還能享受單獨施保?這實在太好了。”當了解到依靠家庭供養的成年重度殘疾人可按照單人戶納入低保後,家住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菱湖鎮的小帆奶奶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小帆和妹妹小怡是低保戶家庭中的龍鳳胎,不幸的是,兄妹倆都患有先天性腦癱,經鑑定爲肢體一級殘疾。最初,兄妹每月每人能拿到500元的護理補貼,然而不久後,兄妹的父母離異並各自組成了新家庭,兩個孩子分別隨父母生活,按照當時的相關規定,不再能享受低保,這讓各自家庭都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然而,隨着浙江省一系列針對殘疾人的社會救助政策的出臺,兄妹兩人的生活逐漸有了改善。根據新的相關規定,浙江省對依靠家庭供養的成年重度殘疾人和三、四級精神、智力殘疾人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給予全額保障,同時在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方面也推出了普惠加特惠的政策。得益於這些舉措,已滿18週歲的小帆和小怡,每人每月能享受低保金,生活補貼也有所增加,其家庭的經濟負擔得到明顯緩解。

“十三五”期間,我國還不斷加強殘疾人社會救助工作,兜底保障殘疾人的基本民生。2015年9月,中國殘聯會同民政部財政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殘疾人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對殘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接受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社會救助的相關政策進一步明確和完善,並規定生活困難、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經個人申請,可按照單人戶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中明確規定對低收入家庭的重度殘疾人將採取必要措施保障基本生活,並在建立類別化、差別化救助政策、“物質+服務”救助工作等方面做出了進一步規定。

寧夏隆德縣殘聯在對殘疾人進行集中託養的同時,在託養中心設立花燈製作車間、紙箱加工車間等,通過將託養和工療相結合,爲託養的殘疾人提供工療就業崗位。圖爲在隆德縣殘疾人託養中心裡殘疾人在進行花燈製作。

截至2019年底,我國有963.4萬殘疾人被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單獨施保的殘疾人近300萬。山西、內蒙古、遼寧、上海、陝西等地將納入低保的殘疾人補貼標準提高5%-20%;浙江將最低生活保障範圍擴展至低收入和中輕度智力、精神殘疾人;廣西將單獨施保範圍擴展至中輕度智力、精神殘疾人,並對重度和精神、智力殘疾人按照最高檔次計發補貼標準;福建出臺支出型貧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實施意見,進一步放寬殘疾人單人入保的條件,取消成年、無業、重度的限制,對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介於當地上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100%之間的,以及個人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收入和其他經常性收入(不含救助、捐助)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50%的殘疾人,可以單人入保。針對生活困難、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單獨施保政策已經成爲脫貧攻堅的重要兜底措施,對於保障困難殘疾人及其家庭的生活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託養照護化解後顧之憂

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大路李鄉慄莊村的黃翠英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2012年的一場車禍卻改變了她一家人的命運。她的丈夫在車禍中重傷癱瘓,高昂的治療費用一下子掏空了這家人所有的積蓄。面對沉重的經濟和照護壓力,黃翠英一度陷入絕望之中。在得知她的情況後,上蔡縣殘聯安排黃翠英的丈夫入住重度殘疾人託養中心,黃翠英也被託養中心聘爲護工,在照顧丈夫的同時照顧另一名入住中心的殘疾人。從毫無收入的家庭主婦變身爲有穩定收入的護工,黃翠英的心裡有了盼頭:“我家的生活今後不用發愁了,感覺心裡也敞亮了。”

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爲解決脫貧後全縣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老、病、殘羣體的看護問題,以村爲單位建設扶貧互助幸福院,對上述羣體中有一定自理能力的人員,實行專業性日間集中照護,逐漸形成扶貧養老院兜底託養、扶貧幸福院日間照料居家居住鄰里照料的照護體系,有效提升了脫貧攻堅的成色。

“照看一個人,拖累一羣人,致貧一家人”這是衆多重度殘疾人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爲了解決重度殘疾人的託養照護難題。“十三五”期間,我國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着力推進殘疾人託養和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工作。

2012年,中國殘聯、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等8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發展殘疾人託養服務的意見》,提出加大殘疾人託養服務扶持力度、加快殘疾人託養服務專業化建設,大力推動寄宿、日間照料機構和居家服務同步發展。2013年,中國殘聯辦公廳印發《殘疾人託養服務基本規範(試行)》,着力推進託養服務規範化進程。

爲進一步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的通知》要求,2018年,中國殘聯等6個部門共同制定《着力解決因殘致貧家庭突出困難的實施方案》,提出要爲16歲以上有照料護理需求的重度殘疾人提供照護和託養服務。

2019年,中國殘聯、民政部、財政部、國家衛健委、國務院扶貧辦5部門共同印發《關於在脫貧攻堅中做好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條件的地方,把16週歲以上、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或屬於建檔立卡但不符合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條件的一、二級殘疾人納入集中或社會化照護服務政策範圍。

2019年6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發佈《就業年齡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體殘疾人託養服務規範》,這成爲殘疾人託養服務領域第一個國家標準。我國還通過持續開展中央財政支持的“陽光家園計劃”項目,指導地方開展殘疾人託養服務人才培訓工作,提升殘疾人託養服務專業化、規範化水平。

“十三五”期間,我國各地也通過發放政府補貼、購買服務、設立公益崗位、提供集中託養、日間照護、鄰里照護等多種方式爲貧困重度殘疾人解決基本照護問題。

像河南省駐馬店市通過建立覆蓋全市的集中託養中心和日間照料機構解決有需求的貧困重度殘疾人的基本生活問題,南陽市通過整合多個部門資源,明確兜底對象,保障運營經費,實行村級幸福大院集中託管、鄉鎮敬老養老機構集中供養、社會福利機構集中託養、衛生機構集中治療康復的兜底保障方式,有力解決特殊困難羣體的集中照護服務問題;重慶市將包括殘疾人在內的農村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工程列入全市15件民生實事予以推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通過建設並投入使用幸福大院和殘疾人事業保障中心,有效解決一部分貧困重度殘疾人的託養照護服務問題;河北省衡水市探索出了以農村特困供養服務機構爲主體、專業醫療機構爲輔助、民辦養老機構爲補充的集中供養模式,滄州市採取民政機構供養服務、醫療機構康復服務、農村互助照料服務、民辦機構託養服務、家庭社會照料服務五種服務方式,構建起“多層級、全覆蓋、兜底線”的農村特殊貧困羣體保障體系。

與此同時,我國鼓勵和幫助殘疾人蔘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據統計,截至2020年2月,我國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殘疾人有1447.8萬人次,參保率達到90%,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實現“老有所養”。(楊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