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SIM卡已經不新鮮了 手機卻怎麼就一直用不上

(原標題:虛擬 SIM 卡已經不新鮮了,手機卻怎麼就一直用不上)

撕開塑封薄膜,取下白色盒蓋,長按電源開機,掠過首次設置。之後在這臺iPad上輕點幾個選項,可選的運營商網絡套餐呈現在了屏幕上。還沒摸熱乎機身的5分鐘內,你已經迴歸到那個誰也再離不開的網絡世界

從始至終,你既沒和哪個運營商的客服有一句對話,也沒用到標着哪家運營商logo的SIM卡。當你有機會踏上北美大陸,這樣的情景可能隨時發生在身邊。

圖片來自:Apple

虛擬SIM卡,即eSIM技術早已在美國出售的帶有蜂窩網絡的iPad上得到應用。日本電信巨頭SoftBank(軟銀)近日宣佈,他們正在開發一種不可移除的嵌入式 eSIM平臺面向的是當前迅速增長的物聯網工業。

eSIM 這種虛擬的內嵌式 SIM 卡已經不算新事物。去年年初,在三星發佈的智能手錶 Gear S2 Classic 3G 上,就已經用上了當時剛剛完成規範制定 eSIM 技術。

更早的2014年,如果你還有印象的話,大家熟悉的 iPad Air 2使用了蘋果自家的 Apple SIM 卡。雖說依然有一張實體的 SIM 卡片置於機身卡槽,但已可讓用戶在不更換實體卡片的情況下,在系統界面中隨意選擇運營商,就像文章開頭描述的那樣。

相比傳統的實體 SIM 卡,使用 eSIM 技術的設備能夠獲得不少優勢。雖然軟銀此次針對的是物聯網,但手機也用上 eSIM 早晚會是大勢所趨。

最顯而易見的,拿掉了實體 SIM 卡和其接口,換上的 eSIM 模塊將比之前減小約90% 體積。看看如今連耳機接口都不惜拋棄的手機廠商,eSIM 技術將會進一步釋放機身空間。相比耳機接口,實體 SIM 卡的體積可不算小。

增大電池容量、增加新技術零部件(想想 iPhone 上的 Taptic Engine 馬達)或是單純減小機身體積,都將是應用 eSIM 技術可以帶來的進步。近些年,從標準 SIM 卡、Micro SIM 卡到 Nano SIM 卡,手機廠商們在還沒能徹底拋棄實體卡片時,就始終在尋求體積更小的 SIM 卡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我們爲手機更換號碼時,也再不用滿世界找取卡針的同時,還要堤防着別弄丟手裡那小小的塑料片。沒有實體卡片的可編程特性,使得人們有可能讓自己的多個設備使用同一個電話號碼資費套餐,從手機、可穿戴、平板電腦甚至到智能汽車和家電。每添一臺新手機,就不得不爲它配個新號碼的現狀,將因 eSIM 技術的應用得以改變。

去年2月,GSM 協會(GSMA)爲可穿戴設備和平板電腦推出了 “唯一共同的、協作性的、全球化的” eSIM 技術標準。用戶將得以自行連接設備到自己選定的網絡。隨後,包括三星在內的諸多廠商,已經發布了數款使用 eSIM 技術的智能手錶等設備。

三星 Gear S2 Classic 3G

至於手機上大規模應用 eSIM 技術的阻礙,恐怕並不是什麼技術上的問題。技術標準已經出爐,eSIM 本身也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上得到了驗證。開通個人手機號碼所需的用戶身份驗證,如今也已有身份證識別、人臉識別成熟技術可以解決。

各大運營商們的力量,恐怕纔是 eSIM 徹底取代實體卡的最大阻礙。即便是強勢如蘋果,Apple SIM 也在應用中受到了某些限制。美國的幾大運營商,Sprint 和 T-Mobile 按蘋果預期可被用戶自由切換, AT&T 則會鎖死 Apple SIM 卡,Verizon 壓根兒就沒有成爲蘋果的合作運營商。

小小一張實體 SIM 卡片,卻承載着用戶數據這一運營商們最重要的資產之一。數以億計用戶的名字、號碼、資費套餐、使用習慣等等,都可以透過它瞭如指掌,這自然是他們不可能輕易放棄的。eSIM 技術目前只被應用在了平板、可穿戴、物聯網等設備上,也和這些用戶羣體相對於手機用戶羣體要小得多不無關係。在談判桌前,廠商們不至於面臨運營商方面太大的壓力。

軟銀的 Pepper 機器

軟銀在這個時候涉足 eSIM 技術,並不很出人意外。這家日本巨頭近年來在機器人領域耕耘已久,還推出過情感陪伴機器人 Pepper,如今又對共享單車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燃起興趣,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網絡連接,和以某種形式存在的 SIM 卡。沒有實體卡片的 eSIM 技術,對於這些非手機類的硬件設備來講再適合不過。

軟銀的這個 eSIM 平臺將在今年的某個時候開始運作,並將作爲未來全球戰略的一部分,在物聯網和機器互聯方面,爲軟銀全球各地的用戶帶來便利。雖然軟銀如此表態,但當其 eSIM 技術在物聯網方面得到成熟應用,一旦整個 eSIM 化進程有所發展順水推舟轉移至手機通訊上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對於用戶來講,更希望看到的還是手機的全面 eSIM 化,及其所帶來的進步與便利。新技術的發展在傳統的既得利益方面前遇阻是常有的事,只是希望 eSIM 不會讓我們等待太久

題圖來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