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廣州城市總體規劃 南沙成城市唯一副中心

2035年的廣州將會是什麼樣?昨日,《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草案公示正式出爐,在新時代背景下,廣州有了新的定位——“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新版總規還提出,到2035年廣州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000萬人左右,城區珠江兩岸60公里濱江漫步道、騎行道、無障礙通道三類通道全線貫通生態公園數量從現在的108處增至138處、形成約10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本輪總規中,南沙地位凸顯,成爲廣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要建設粵港澳大灣核心門戶,同時提出在南沙、黃埔空港經濟區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娟 通訊員穗國規宣

關鍵詞一:

定位

城市定位不斷提升

要建國際一流城市

2017年9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將廣州納入新一輪總規編制試點城市。本次總規編制工作是廣州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推動特大城市治理改革的重要平臺和提升廣州綜合實力的重大契機。

本輪總規的編制就是要落實國家區域戰略要求,深刻反映新時代、新徵程中國家賦予廣州的責任和使命。規劃圍繞“兩個一百年”謀劃廣州城市發展定位——

目標願景: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城市性質:廣東省省會,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商貿中心、交往中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逐步建設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

分階段目標:2020年,高質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爲兼具實力、活力、魅力的美麗宜居花城;

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成爲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宜居水平達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

2050年,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實現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爲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巨大優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諧、令人嚮往的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從近幾輪的城市總體規劃看,廣州的城市定位在不斷提升。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原則同意了《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10年)》。在批覆文件中,國務院對廣州作出如下定位:廣州市是廣東省省會,華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16年2月5日,國務院原則同意了《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在批覆文件中,國務院指出:廣州是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專家指出,國務院2016年的批覆首次確立廣州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同時還出現了“國際”二字,廣州城市定位上升到了全球、國際的層面。

從最早期定位爲廣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到華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再到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廣州城市定位在國務院的批覆中逐漸提升,新一輪總規更是將廣州放在了國際一流城市的層次來謀劃和建設。

關鍵詞二:

人口

人口規模不斷增長

達到2000萬人左右

在城市規模和空間結構方面,新一輪總規提出“一控兩優”——一控: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000萬人左右,同時按照2500萬管理服務人口進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兩優:有序疏解舊城區人口,引導人口向城市外圍集聚。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在不同羣體、不同地區的覆蓋範圍。

人口規模對一個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廣州市政府網站公佈的目前常住人口爲1350萬人,上一輪總規爲廣州確定的人口規模是到2020年爲1800萬人;本輪總規2000萬的人口規模爲廣州未來發展留下空間。用地規模上,則是嚴控總量,逐步減量,精準配置,提質增效。

城市格局方面,本輪總規提出構建樞紐型網絡城市空間結構。首先是區域協同發展,網絡化城市羣格局,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市政基礎設施銜接共享,生態環境共同維育。加強與香港、澳門全面深度合作,推進廣佛同城,深化廣清一體,優化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發展佈局,強化與深圳、東莞的科技創新合作,加強與環珠江口重點地區的協作,拓展高鐵經濟帶與西江-珠江經濟帶。

其次構建樞紐型網絡城市空間結構,以山水城田海爲基底,以珠江水系爲發展脈絡,以生態廊道相隔離,以交通骨架爲支撐,聚焦航空、航運和科技創新三大國際戰略樞紐,構建樞紐型網絡空間結構。

此外,還要以珠江爲紐帶,優化提升“一江兩岸三帶”。沿流溪河-北江區域,強化國際航空樞紐功能;沿增江-東江區域,建設生產性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帶;沿珠江前後航道區域,優化提升主城區,保護傳統歷史風貌,引領高端要素集聚;沿黃埔大橋-珠江口水道區域,強化國際航運功能,聚焦南沙新區和自貿區建設,建設國際水準的濱海新城

關鍵詞三:

南沙

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本輪總規還提出,形成“主城區-副中心-外圍城區-新型城鎮-鄉村”的城鄉空間網絡體系

主城區:荔灣、越秀、天河、海珠四區,白雲區北二環高速公路以南地區、黃埔區九龍鎮以南地區及番禺區廣明高速以北地區,是承擔科技創新、文化交往和綜合服務職能的核心區域。

副中心:南沙區全域

值得關注的是,本輪總規將南沙區全域定位廣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與功能完整的濱海新城,也是廣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門戶,南沙重要地位凸顯。根據規劃,南沙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核心門戶,發展定位爲: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綠色智慧宜居城市副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服務功能核心區和共享發展區。

規劃要求強化南沙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功能,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中心,推進南沙樞紐站規劃建設和提升慶盛站綜合交通服務能力,推進建設南沙與廣州主城區、香港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廣州南站暢達的高速交通走廊,實現30分鐘直達大灣區主要城市中心區和重大交通樞紐。同時南沙也是大灣區綜合服務功能核心區,重點發展國際航運、國際服務貿易、國際創新金融、科技創新、國際交往等功能。

南沙還是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面向港澳實施更大程度的先行先試和更高水平的開放政策;加強與港澳在離岸貿易、高技術服務、教育培訓、高新技術產業、高端醫療產業等領域的合作;充分考慮港澳人士在南沙生活的需求,完善出入境、通關、居留等服務設施,積極引入國際知名學校、職業教育培訓機構、醫療機構。

規劃中還提出,對標借鑑國際最高水平,在南沙、黃埔、空港經濟區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關鍵詞四:

宜居

公園越來越多 還有通風廊道

生態空間網絡方面,構建連通山水、貫穿城區、藍綠相融、功能複合的生態空間網絡。維育市域生態資源集中分佈的9大重要生態片區:從化北部山地生態片區、花都北部山地生態片區、增城北部山地生態片區、花都西部農林生態片區、東部山水生態片區、帽峰山生態片區、增城南部農田生態片區、南沙北部農田生態片區、南沙濱海溼地生態片區。

規劃中還提出,公園綠地和開敞空間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提升至85%,構建城鄉休閒遊憩體系,串聯生態公園和城市公園。推進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地質公園等生態公園建設,到2035年,生態公園數量從現在的108處增至138處。完善“區域綠道-城市綠道-社區綠道”的綠道網絡體系,到2035年,全市建成綠道網絡3800公里。

結合生態廊道控制構建市域6條通風廊道,形成利於通風與空氣流通的空間環境:流溪河主風廊、正果-鍾落潭-白坭河主風廊、新塘-九龍大道-珠三角環線高速主風廊、洪奇瀝水道-珠江西航道主風廊、蕉門水道-南沙港快速-珠江前後航道主風廊、獅子洋-帽峰山主風廊。風廊沿線控制建設強度、引導建築佈局、保留主入風口。

關鍵詞五:

珠江

高品質城市客廳 大美珠江可期

在城市景觀塑造方面,本輪總規提出彰顯嶺南山水特色,挖掘地域文化特徵,塑造依山、沿江、濱海的風貌。以珠江母親河爲紐帶,展現廣州山水相連的生態特色,以南北12公里的城市新軸線爲統領,凸顯廣州國際化、現代化的都市魅力。

着力打造珠江景觀帶,建設“大美珠江”生態活力岸線。濱江綠化帶面積增加40%,控制沿江建築高度與開敞空間;貫通舒適開放濱江空間,實現主城區珠江兩岸60公里濱江漫步道、騎行道、無障礙通道三類通道全線貫通;精品珠江三個十公里,優化整合珠江堤岸、橋、樹、天際線等城市景觀資源,建設世界級一流濱水區。

構建雲山珠水相望的景觀視廊,強化山水城市整體意象;引導歷史城區與沿山濱水地區的建築高度,塑造獨特而豐富的城市天際線;引導歷史城區、白雲山及廣州塔等視域區域,白雲機場起降區域的城市第五立面。

在沿珠江景觀帶和沿新軸線串珠式佈局高品質城市客廳,提升景觀道路、廢舊鐵路、橋樑等重要的公共空間,構建可漫步和駐足的線性空間;着力提升陳家祠、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四大公建等大型公共建築周邊環境品質與人文活力。

在歷史名城保護方面,保護修復珠江文化帶、城市傳統中軸線、城郭和騎樓文化景觀,實施7條最廣州歷史文化步徑,串聯一批最能反映廣州歷史底蘊、傳統風貌的建築、街道、街區。

關鍵詞六:

民生

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均衡

在交通方面,本輪總規提出,建設世界級空港、海港和鐵路樞紐。

此外,未來公共服務與民生保障上也更加優質、均衡。教育上,要建設一流大學和學科,優化大學城、五山-龍洞高校聚集區、國際創新城環境;幼兒園、小學與初中全面實現就近入學。到2035年,主城區和每個外圍城區至少配置1所特色鮮明的高等教育機構。

醫療和養老方面,發揮省會城市帶動作用,打造廣州醫療衛生高地。承擔全省以及全國的疑難重病診治和高端醫療服務,打造國際水準的健康醫療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外圍城區傾斜,加強婦兒醫療服務等專科醫療衛生服務設施建設。到2035年,每個區有1所三級綜合性醫院、1所二級以上中醫類醫院、1所二級以上婦幼保健與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千人醫療衛生機構牀位數從現狀的6.26牀,提升到2020年的7牀,2035年的8牀。

社會福利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圈覆蓋,落實租購同權;提升以公辦學位解決非戶籍人口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完善便民服務,落實推進“廁所革命”,優化提升社區菜市場、公共廁所、零售商業等便民服務設施的環境和品質。主城區、南沙副中心和外圍城區,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90%;新型城鎮和鄉村地區,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慢行可達覆蓋率90%。

專家解讀:

關於城市定位:作爲本輪總規草案制定的參與者,中山大學城市化研究院院長、教授李郇認爲,此次總規把廣州放在全球城市體系中去考量,並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的目標對城市所需的功能和資源要素提出了要求。

總規在城市性質中首次增加“交往中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提法,李郇認爲,這兩個提法明確了廣州兩重新使命。

關於人口規模: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導趙民認爲,廣州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000萬人左右,是合理、科學的。

在廣州市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看來,流動人口使用公共服務設施的頻率更高,廣州按照管理服務人口規模來配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很超前的。

關於南沙:李郇認爲,南沙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門戶,是廣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的重要平臺,因此,在此次城市規劃中特別提出了“強南沙”的內容。

從東進到城市副中心再到大灣區核心門戶,重點發展南沙既是城市發展戰略的延續,也是千年商都向國際一流城市躍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