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學者大法官失控審判 已成司法災難

司法院推動法官多元進用。圖爲司法院長許宗力。(本報資料照片)

學者轉任法官制度惹議,事實上,由多位「色彩鮮明」的學者任大法官後,組成的憲法法庭,先前對軍公教年改、黨產條例等案的釋憲結果,雖不違背政府政策,卻失去人民信賴,讓失控的審判變成一場司法災難。

今年初憲法訴訟上路,宣稱要以法庭化及公開審理爲原則的憲法法庭卻自打嘴巴,遭到法界的質疑與批判,被譏大法官選案及不公開審理特權。

先前引發爭議的臺義監護權案,憲法法庭緊急裁準暫時處分,導致義籍父親雖獲得民事勝訴,但無法帶走女兒,這個暫時處分主筆大法官是誰?憲法法庭說依法不用對外公佈,且開庭審理也不公開,讓人質疑大法官們的雙重標準。

而法務部長蔡清祥稱, 不槍決死囚是因聲請釋憲中,但在憲法法庭公告的今年度庭期表,看不到相關案件開庭訊息及審理卻進度,司法院都以審判獨立爲擋箭牌,打迷糊戰拒絕對外說清楚講明白。

據瞭解,38名死囚聲請釋憲的理由,是主張司法院函令制定的最高法院更三審後上訴案「連身條款」違憲,憲法法庭至今未裁定不受理,但在另案裁判中稱已併案審理,但爲何審理中卻又不公開辯論,讓被害人家屬蒞庭表示意見,大法官們也沒有一個說法。

事實上,大法官們個個無論是在司法實務或是教學、學術上,其實都已有一定成就和地位,但在追求被告人權的同時,也應考量公共利益與司法正義,絕不可用「浪漫又自由」的學術思考邏輯來審判。

司法院推動法官多元進用,方法與手段間要有正當性,從此屆大法官的表現就已讓人憂心審判品質,更難期望在基層法官中能有所改變,只是一昧想找來自己的學生、同派系的人轉任法官,恐讓司法審判只有一種聲音,背離司改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