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金融基金會:順差、逆差見仁見智 會用纔是王道!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指出,美國12月16日發佈第一次匯率報告,將臺灣又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可能遭貿易報復,影響不可小覷。這次美國匯率報告,臺灣相較去年,又多一項符合指標,對美順差超過200億美元。

對臺灣而言,經常帳順差佔GDP徘徊在15%左右,向來都超過標準很多,再加上對美順差及外匯存底(存量)與GDP的關係,都造成央行穩定新臺幣匯率的壓力。也伴隨干預外匯項目,早已多年被美國密切注意我國央行干預的手法,並敦促避免影響經濟面的干預外匯市場,這都是順差及外匯存底惹的禍。

與其每年一直處於是否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的警戒狀態,不如從總體面應該思考超額儲蓄如何運,針對未來發展,有計劃性投資,做些長程規劃,享受一下國民辛苦所得。

改變以往見大量外匯出超就心喜的態度,也不要以爲大額順差就是好事。臺灣自約半世紀前開始享有穩定的出超以來,也許因爲對國際情勢的不安,一向對「出超」(順差)十分推崇,甚至也因此或多或少影響中央銀行的匯率政策政府也常爲貿易順差而驕傲,爲龐大外匯存底而欣喜。依川普的貿易觀,貿易對手國對美國貿易順差是Bad,貿易逆差是Good,但順差真是如此美好?此種論調經濟學雜誌曾以Economic Illiteracy(經濟文盲形容(也許不是針對臺灣)。

川普曾攻擊德國操縱匯率,忘了德國早不用馬克而使用歐元。但以德國爲例,該國的順差來自國民、政府、企業都有過高的儲蓄,國民的行爲或許與官方所說高齡化社會有關,但政府及企業吝於投資,就會對國家長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也引起川普對順差的注意。川普對自由貿易的解讀,也許並不正確,但其多次批評德國貿易順差,也許有一種歪打正着的效果。德國經濟學家多建議採取提高工資,並鼓勵投資、消化超額儲蓄、改變撙節政策,以緩和經常帳順差佔GDP幾近9%的狀況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指出,貿易順差來自出口貨物價值,超過進口貨物價值,好像一個人或家庭,收入多支出少,享有節餘,也因此儲存未來消費能力,好像是美德也是美事。但從經濟學角度觀察,貿易順差其實等於超額儲蓄,換句話說,會產生「出超」與國內儲蓄過多,而投資太少甚至不知如何消費有關,類似億萬富翁卻連個冰箱都不願意買。如果長期大量的貿易順差,至少表示犧牲國內的資源勞力、環境生產,提供產品外國,而卻未換回可增益國民福祉的足夠商品或服務,也就是說貿易順差,不見得是Good,貿易逆差,也不見得是Bad。

貿易差額(X-M=NX)是出口減進口,臺灣經濟相當依賴外貿-仰賴出口,若順差源於進口未隨出口成長而增加,反映了對生產、投資的疑慮,將導致內需虛弱、影響長期投資(遷廠外移)。貿易順差,不見得是Good,在沒有匯率操縱下,會面臨如將差額留在國內,將迫使順差國貨幣升值,要不就是向逆差對手國購買進口,才能拉平貿易差額。匯率操控對貿易差額的影響,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期間就一直懷疑貿易伙伴國不公平的貿易手法,造成美國貿易逆差,其中最容易上口的就是匯率操縱。一個國家對美順差不表示有匯率操縱,只表示某些產品對美享有比較利益,更何況對美國以外國家說不定還有逆差。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指出,貿易逆差也不見得是Bad,任何國家只要消費大於生產,都會產生貿易逆差。貿易逆差,若是進口增加,說明國內消費是健康的,且若是將儲蓄用於購買生產性設備,對於增加就業、提高經濟產能都有很大的幫助,在緩解通膨的同時,提升國民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