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帶學生常年撿破爛資助貧困生

校長學生常年撿破爛的背後 ......

濮陽郎中鄉中心小學的學生現在還堅持撿破爛

核心提示

日前,有媒體報道,爲使貧困學生中途不輟學,河南省濮陽縣郎中鄉中心小學校常銀喜堅持常年帶領學生撿破爛掙錢,以資助面臨輟學的貧困生。24年來,常銀喜所在的郎中鄉中心小學無一名學生因貧困輟學。報道刊發後引起社會質疑:在兩免一補的背景下,目前,已不存在孩子因費用上不起學的問題。那麼,這所學校常年堅持的傳統中還隱藏着什麼呢?

常銀喜說,自己沒有那麼高,資助貧困學生是教師責任

手機一直響,常銀喜接起電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領導,你看我就做了這麼一件小事,還是不要採訪了”。一遍又一遍,解釋自己所做事情如何渺小,而對方則一直在強調他的行爲如何感人,雙方在電話中拉鋸。

常銀喜態度很謙遜,對於媒體都尊稱爲領導。

之前,常銀喜也曾接受過媒體採訪,同樣因爲資助貧困學生,但並不像這次這樣轟動。

一切都和一則400字的消息有關,有媒體報道,小學校長常銀喜24年如一日帶領學生撿垃圾資助貧困學生,所在學校沒有一個因貧困而輟學的學生。

文章藉助網絡,迅速走紅。有人說,小學校長爲了資助貧困生而撿破爛掙錢,這是爲人師表的光榮和責任,更是全社會學習的好榜樣。

有電視臺打電話過來,說要給常銀喜做專訪。對他說,你撿破爛資助貧困學生感動了中國,是中國第一,應該提名下屆“感動中國”的候選人。

常銀喜有點慌,他說:“我沒有那麼高吧。”

常銀喜說,他無數次地講過,自己只是一個平常人,資助貧困學生是教師的責任。但是,還是不停地有“偉大”、“最感動”這種字眼加到他身上。

網友當地政府提出質疑,常銀喜說這中間有誤會

隨着新聞在網絡上的升溫,事態急劇扭轉。

輿論在一邊盛讚常銀喜義舉的同時,一邊毫不留情地將矛頭對準了當地政府。

網友“一二三五”撰文:“這個感動中國的故事讓誰羞愧?”

文章中提到,全天下的人都會被常銀喜校長和他的學生的義舉所感動,但是常校長和他的學生的良心不能代表當地政府的良心。

地方政府怎麼會24年不解民情,讓這個故事持續了這麼久?不讓貧困學生輟學本該是政府的職責,相對於一個小學校長,當地政府更應該也更有能力爲貧困學生做一些事情,這是政府執政宗旨決定的。

可在這個持續了24年之久的故事中,竟然看不到政府的影子,着實讓人心酸、讓人不解。

而更有網友說,常銀喜的義舉無疑是“打了當地政府一記響亮的耳光”。

常銀喜不理解:“我咋就打了政府耳光?”

在他記憶裡,自打當老師開始,政府對於孤兒、貧困學生也都有相應救助措施,每年都會舉辦資助貧困學生的活動。也有父母雙亡無人看管的孤兒,吃住在鄉里的敬老院上學生活費用都是政府資助。

“一個校園裡能撿多少值錢的破爛?”常銀喜不解網友的批評。

國家推行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撿破爛助學基本結束了原來的使命

郎中鄉位於濮陽縣城東南,濮陽縣是省級貧困縣,郎中鄉則是縣裡七個貧困鄉之一。地處黃河灘區,典型的農業村鎮,旱澇不保,靠天吃飯,經常會出現因家庭貧困而上不起學的學生。

常銀喜說,帶領學生撿破爛並不是他獨創的,而是學校的一項光榮傳統,在他記憶中,從1976年上班的第一天,學校就開始組織學生撿破爛。

最初的目的是從“管理衛生的角度”出發,範圍也僅限於校園內

1985年,常銀喜被任命爲校長,學校出臺了“勤工儉學獎勵措施”,引導並規範學生“撿破爛賣錢”。賣破爛主要以班級爲單位,大多是資助本班內貧困學生,給貧困的學生買些文具之類的。

學校也針對貧困學生制定了“減免緩”的制度,每年都會開展資助貧困學子上學的活動。

常銀喜說,學校內部資助貧困學生的來源分爲3個方面:拾金不昧,老師學生的捐款,賣廢品的錢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2004年時,撿破爛資助貧困學生就基本終止。

常銀喜說,當時一個朋友讓他提供一些貧困學生名單,給了濮陽市一個民間慈善助學組織——“濮陽慈善三月愛心社”。

“當時也沒當回事,以爲就是走走過場,誰會真的捐助?”常銀喜說,幾天後,三月愛心社避開學校,找到名單上的小孩逐個覈實,後來,他們資助了13個學生的上學和生活費用。

“別人都找到門上幫助咱,我當時就問能不能讓我也加入?”常銀喜和愛心社取得聯繫,併成爲愛心社助學小組組長。

通過三月愛心社這個平臺,郎中鄉中心小學及其周邊的黃河灘區小學的貧困狀況被廣爲人知,越來越多熱衷慈善的人士、機構伸出援助之手,捐助衣服、書本、文具等。

常銀喜說,近年來,外出打工人員增多,當地經濟條件好轉,2006年,國家全面推行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撿破爛助學基本上結束了它原來的使命。

曾經受資助的常彩霞,已幼師畢業,在當地一傢俬立幼兒園工作

撿破爛助學最轟動的是在2001年,學校資助孤兒常彩霞姐弟上學。

那一年,爸爸因病去世,長年患有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媽媽突然不知去向。姐弟倆跟着同樣家境貧困的大伯生活。

一天,常彩霞送弟弟到學校上學,常銀喜順口問了一句:“你上幾年級?”“不上學了”,常彩霞回答。

常銀喜開始號召全校師生爲他們捐款,捐助的錢中就包括學生們撿破爛賣廢品積攢的錢,在大家的幫助下,常彩霞重返校園。

常銀喜特許姐弟倆自己撿垃圾賣錢。並建議他們去田間地頭撿點用過的農用瓶、塑料薄膜等。

姐弟倆撿破爛上學的事,在當地轟動一時,很多學生都紛紛將自己撿的破爛送給他們,甚至旁邊中學的學生也會幫着姐弟倆撿些能賣錢的東西。

初中畢業後,常彩霞報考了濮陽市幼師培訓學校。經過面試、綜合測試等考試,基本達標。

在常銀喜的幫助下,針對常彩霞的情況,濮陽市幼師培訓學校決定,中考結束後,將作爲特殊情況錄取,減免常彩霞學費1500元,並負責安排其就業。濮陽市慈善總會決定對這兩個學生予以幫助,資助每人500元錢。

現在常彩霞已經畢業,在當地一傢俬立幼兒園工作,賺的工資供養弟弟上學,並經常參加當地的慈善助學活動。弟弟常國行現在是郎中鄉中學初二學生,每天回家的路上看到礦泉水瓶、塑料袋,都會撿起來帶走,堆放在家裡。

現在撿破爛助學已不侷限於本校,更多是鼓勵學生參與社會上的慈善助學活動

8月25日,濮壩公路26公里東側,郎中鄉中心腹地,郎中鄉中心小學,學校始建於明末清初, 現有400多名學生。校園裡乾淨整潔,路面上很少見到廢棄的紙片,食品袋

每個班級教室的一角,都放着兩個蛇皮袋子,一個用來裝瓶子,一個用來裝廢紙。

常曉進同學擡着半袋子廢品,跑到了離學校三百米遠的廢品收購站,總共三塊六毛錢。常曉進剛升入三年級,是班長,廢品是同學上學年末撿來沒有來得及賣的。

而在四年級,學習委員常笑宇,上學期末開始接手管理班裡撿破爛的費用,賬目上總共70多元錢,六一兒童節班裡舉辦聯歡,花了20多元。

常笑宇的賬目簡單清楚,賣破爛收入多少,啥時候支出多少。

在郎中鄉中心小學,每個班級都有這樣的“小金庫”,一部分用於支付六一兒童節、元旦等班級舉辦聯歡的費用,一部分則用於參加慈善助學活動。高年級都是班主任指定班幹部管理費用,而低年級則由老師代管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學校組織給災區捐款,除了學生們的零用錢,很多班級將所賣廢品的錢全部捐了出去。

在學校,也有一套專門針對參與勤工儉學或者慈善捐助的獎懲辦法,鼓勵學生勤工儉學,參與慈善活動。每到學期末,學校都會對於勤工儉學和參加慈善助學的先進個人班集體進行表彰。

常銀喜說,現在撿破爛助學已經不單單侷限於本校,而是更多地鼓勵學生參與社會上的慈善助學活動,比如通過三月愛心社這樣的民間慈善機構,幫助上初中、高中甚至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

“撿破爛不是醜事,勞模時傳祥淘糞,還受到國家領導的接見呢。”常銀喜經常跟學生這樣說。

他說想傳授給學生的是一種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一顆熱愛慈善的心。(來源:鄭州晚報 記者 王戰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