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北京冬奧 共赴冰雪盛會(北京冬奧會開幕倒計時一週年・特別報道)

數據來源:北京冬奧組委、國家體育總局

雪車運動員邵奕俊――

滑行多一次,目標近一步

本報記者 季 芳

“北京冬奧會越來越近,我們要只爭朝夕、拼盡全力,努力展現中國運動員風采,實現成績突破。”雪車運動員邵奕俊道出了中國冰雪健兒心聲

在北京延慶,中國雪車隊正緊鑼密鼓進行訓練。每一次推車、每一次滑行,隊員都專注認真。2015年,中國第一支雪車隊建立起來,有多年鉛球訓練基礎的邵奕俊在那時進入隊伍。最初接觸這項運動,翻車是“家常便飯”。四人雪車比賽的最高時速約130公里,一次次翻車留下累累傷痕,這曾讓邵奕俊感到彷徨,卻從未使他和隊友退卻。

近幾年,中國雪車隊不斷邁出“第一步”:2017年,建隊僅一年多就獲得世錦賽參賽資格;2018年,中國雪車運動員首次亮相冬奧會賽場;2019年,中國隊在世錦賽男子四人車項目上歷史性地獲得第十四名……

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中國雪車隊經歷了從無到有,正在實現由弱到強。頑強拼搏、奮勇爭先、不懼困難,隊員們展現的精神品質,也是中國冰雪健兒身上的共同標誌。邵奕俊說:“祖國越來越強大,以前不敢想的事都實現了。雖然雪車項目起步晚,但我們會用拼搏和汗水,追逐夢想。”

製冰師王博――

願這塊冰面,助健兒奪冠

本報記者 範佳元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首都體育館冰上項目場館日前完成首次製冰。採用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製冰速度快、冰面溫度均勻、製冰效果良好。研發和製作這種冰面的,就是製冰師王博及其團隊。

王博進入冰雪產業有10年左右,主要從事室內冰雪場館相關設備設施工作。“讓新技術服務於冰雪運動,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是當前冬季運動場館最先進製冰技術之一,相比傳統制冷系統,綜合能耗可節約40%以上。王博相信,落實“綠色辦奧”理念,這項技術是上佳選擇。

爲此,王博和同事經歷了數年的攻關:研究歷屆冬奧會的製冷系統,多次到國內外冰雪賽事現場交流調研,並與設計院、場地單位的專家反覆進行論證。2018年,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終於得到國際奧委會認證。

“用二氧化碳製冷,冰面溫度均勻性好,冰面溫差在0.5攝氏度以內,優質的冰面能讓運動員有更出色的發揮。”王博說。北京冬奧會將成爲歷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二氧化碳製冷劑的奧運會,他感到十分驕傲:“希望我們做的這塊冰面能幫助運動健兒奪冠。”

滑雪醫生孫旭――

過硬本領,強醫療保障

本報記者 李 洋

高山滑雪是“勇敢者的運動”,運動員從山巔疾速而下,最快時速可達140公里,稍有閃失就可能發生嚴重損傷。2018年,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十幾家醫院抽調72名醫護人員,組建“中國冬奧滑雪醫療保障夢之隊”。

國際雪聯規定,賽時一旦發生事故,醫務工作者必須在4分鐘內趕到現場,以最快速度完成對傷員的評估、急救和轉運。時間短、賽道險,滑雪醫生只能依靠腳下的滑雪板,“要把滑雪練到跟平時走路一樣。”

在極端條件下救治傷員可不輕鬆。爲了提高滑行精度、縮短救援時間,隊員們要重複一個個動作以形成肌肉記憶。心肺復甦、氣管插管等平時胸有成竹的操作,在賽道上也遇到新的挑戰:頂着嚴寒,趴跪着保持平衡,還要做出精確動作。日復一日揹着15公斤的救援裝備,在林間雪地訓練,摔倒、受傷是常有的事。72名隊員沒一個人掉鏈子

“競賽會有意外,但醫療保障工作絕不能有意外!外國人能做到的,中國滑雪醫生一定能做得更好!”孫旭說。

滑雪教練盧永帥――

走進滑雪場,追尋冬奧夢

本報記者 孫龍飛

進入雪季,天南海北遊客來到河北崇禮各大滑雪場。滑雪教練盧永帥每天有一半時間要“泡”在滑雪場。

盧永帥在崇禮長大。1996年,家鄉第一家滑雪場塞北滑雪場開業,他跟着爺爺步行翻山,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上雪道,嶄新的雪具、飛馳而過的滑雪者,讓他大開眼界。20多年過去,如今的崇禮已經擁有7家大型滑雪場、169條雪道。盧永帥也成爲一名專業滑雪教練,還考取滑雪培訓和戶外救援資格證書,在滑雪場找到自己的舞臺。

令盧永帥印象深刻的是,早年間來滑雪的遊客多來自南方,只是圖個新鮮,想看看雪。如今,有滑雪基礎的人越來越多,來學滑雪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滑雪產業正在改變崇禮人的生活。這座約13萬人口的小城,有近1/4的人從事相關工作。2018―2019雪季,崇禮實現旅遊收入20.5億元。

冬奧夢串起每個人的夢想。盧永帥開始學習英語,既爲賽時更好地服務更多的朋友,也爲將來能有機會走出去,在更大的天地裡學知識、長見識。

北京冬奧組委工作人員劉興華――

以飽滿熱情,在幕後奉獻

本報記者 劉碩陽

冬奧場館賽後如何運營、利用?如何讓冬奧會給大家帶來積極改變?這些問題縈繞在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遺產管理處處長劉興華腦海中。

“我們和國際奧委會共同開發了場館賽後利用的通用模板,如場館建設要做好哪些規劃,賽事活動如何利用等。國際奧委會還把這套模板推廣到了東京奧運會和巴黎奧運會籌辦中。”據瞭解,北京冬奧組委2017年成立遺產管理處,國際奧委會的任務清單甚至已經寫到了2027年。

奧運遺產工作不是奧運會結束之後才啓動嗎?“實際上,遺產工作更需要提前統籌規劃,所有籌辦工作從設計之初就要融入遺產管理理念,要超前謀劃賽後利用。”對外聯絡國際奧委會制定計劃,對內統籌協調北京冬奧組委各部門、兩地三賽區各單位承擔相關任務,自從成立以來,遺產管理處就有忙不完的郵件、電話和會議。劉興華說:“北京冬奧會舉辦期間我們的任務更重,其中主要一項就是開展奧運遺產宣傳,講解奧運遺產成果。”

“在整個籌辦過程中,我們都將在幕後工作,不會接觸到觀衆和運動員。”但劉興華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希望通過我們的一點點努力,冬奧會能給大家帶來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04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