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接力闡釋擔當與忠誠

“不考慮是否盈利”“路再難也要修通”“個人發展服從國家民族的需要”……今年是成昆鐵路建成50週年,在沿途採訪中受訪者發自內心感人肺腑的語言讓在場所有人爲之動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築路工人貨車司機乘務人員、普通百姓,成昆鐵路把他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正是他們堅守與付出抒寫了一代又一代成昆人祖國人民的擔當和忠誠。

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無論是在艱苦年代,還是在物質條件極大豐富的當代,吃苦耐勞勇於創新始終是成昆建設者的不變品質。成昆鐵路沿線地質極爲複雜,有“地質博物館”之稱。半個世紀前,黨中央一聲令下,工人們背上行囊離開家鄉無怨無悔。沒有盾構機,他們一鍬土一鏟泥的挖;沒有壓路機,他們一米接一米推進;沒有先例參照,他們就創新突破。六年時間,他們完成了西方認爲不可能的奇蹟。在成昆複線控制性工程項目小相嶺隧道,工人們把家搬到了工地,隧道不通誓不還。面對暗河泥石流地質災害,他們毫不退縮,迎難而上,創新迎接挑戰。這是精神傳承最鮮活的寫照。

這是一種默默的堅守。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偉大事業從來都需要堅守。地質條件複雜的成昆鐵路,建成難,維護更難。曾有外國專家斷言:即使鐵路建成,狂暴的大自然也必將在10年內使它變成一堆廢鐵章顯容戴啓寬等看守工不信邪,他們堅守大山深處,無論晝夜寒暑、風狂雨驟,來回巡視監控整治孤石危巖。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爲這條鐵路大動脈保駕護航。登上5633次扶貧慢火車車上鄉親們面帶笑容拉着家常,與人來人往來去匆匆的普通火車相比,這輛火車更加溫暖。8000多個日夜堅守,列車阿西阿呷幾乎認識列車上每一位乘客,她把乘客視作家人。曾經有機會調離的她選擇了堅守,選擇了和鄉親們在一起,這些年她見證了彝族同胞的跨越發展與脫貧致富。“過去大山擋住百姓的夢想,如今這趟列車讓大山特產走出去百姓錢包鼓了,城裡好東西涌進來,老百姓生活好了”。堅守的還有那些走出大山的孩子們,“我要出去看看現代的文化,然後帶着先進理念回來建設家鄉”,堅守不僅成就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成爲一種美德代代相傳。

這是一種爲民的責任。成昆鐵路建設之初,勘測設計共提出三個方案,東、中、西線中線距離短、建造難度較小,被設計者推薦。然而黨中央毅然選定了建設難度最大、距離最長的西線,這不僅是對國家戰略的考量,更是爲了居住在四川涼山雲南楚雄的彝族同胞們。鐵路關係國計民生,不可用投入收益來考量。爲了方便百姓出行,帶動地區發展,再難再險也要修通鐵路。這就是一種責任,是爲人民服務宗旨生動的註腳。

一條鐵路成就了無數人的夢想,一條鐵路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三代人青春接力共同闡釋對祖國和人民的擔當和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