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色覺醒」是超越新冷戰之路

旺報社評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曾幾何時,「新冷戰」成爲國際輿論焦點,如陰雲般籠罩太平洋兩岸。經過近5年時間醞釀,美國對中政策轉向成定局,無論北京是否願意、儘管美國內部仍有異見,「新冷戰」或中美結構性衝突,將成爲未來10年乃至更久的世界歷史主線。

不可否認,中美長期的結構性衝突帶有冷戰色彩。一方面,大陸雖然堅持對外開放、發展市場經濟,但一黨制不可動搖,近年更是加強黨的領導,引起西方緊張和警惕。另一方面,川普政府拋棄了美國引以爲豪的新自由主義,以「白人至上」的民粹主義取而代之,杭廷頓筆下文明衝突」成爲政策主流。

既然是意識形態對抗,那必然就是「顏色之戰」。那麼,北京認定美國和西方大國企圖中國內外、邊疆、香港等地發起直接針對北京統治權的「顏色革命」就非常自然,「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警鐘,開始在北京決策層長鳴。而在美國眼中,從華爲、抖音、微信,到「一帶一路」、亞投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無一不是「中國模式」輸出對自由民主的威脅

「新冷戰」必有「新鐵幕」,一分爲二地把世界劃分爲兩極,也把人們的思想劃分爲兩極。在政治力操弄下,非黑即白的道德標準,再度和政治制度政治立場、政治效忠緊密掛鉤。認同本方就是「正確」,不認同就是「敵人」。但人類歷史早已反覆證明,世界文明是多彩的,不是隻有黑白兩色,「新冷戰」將是一刃冷鋒,再次讓世界退回到黑白狀態。

1949年以來,臺灣的現代化本身就是「冷戰記憶」的一部分,這也是爲何當中美「新冷戰」陰雲升起時,臺灣一些人全盤接納、欣喜若狂,並企圖再次把臺灣拉回到陌生而熟悉的「冷戰記憶體」之中。其實,臺灣美其名曰民主化,但民主化後30年裡的藍綠對立,本質不就是冷戰嗎?藍綠和黑白掛鉤,藍營總自以爲白,綠就是黑;綠營總以爲自己是白,藍就是黑。最後臺灣黑白顛倒,是非不明,至今沒有找到出路。

這就是旺旺中時集團提出「無色覺醒」的意義所在。「無色覺醒」的初衷就是期盼在藍綠對立、意識形態治國的「小冷戰」中,找到一條出路,凝聚社會的共識。然而,形勢比人強,面對「新冷戰」的接踵而來,臺灣成爲美中博弈的前線,臺灣社會將會被「親美/親中」的意識形態之爭進一步撕裂。而且,這種撕裂絕非只會出現在臺灣,還將隨着中美結構性衝突的加深,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出現。因而,此時此刻,「無色覺醒」被賦予了更爲宏觀的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無色覺醒」是世界華人的共同道路!據統計,目前在海外華人華僑已經有6000萬,大部分人紮根定居,踏踏實實地爲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冷戰」時期,海外華社不可避免地被政治一分爲二,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如今,面對「新冷戰」時代的脫鉤威脅,面對疫情導致西方社會對華人的集體敵視,6000萬同胞的未來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例如,川普在美國華人社羣不乏支持者,狂熱「川粉」更不在少數。當然,川普上臺時的初衷也是讓美國人民過上好日子,因而獲得許多底層工農支持。但川普顯然是用錯了辦法,讓美國人生活變好,並不等同於要剝奪中國人過好日子的權利。中美本可以共生共榮,川普挑起貿易戰縱容鷹派反中狂飆,最後只會兩敗俱傷。

「無色覺醒」超越「文明衝突論」,促進中華文化普世價值相融。兩岸在1949年後走上不同道路,臺灣人民探索自己的制度價值、發展經驗、生活方式,但仍然屬於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新冷戰」陰雲下,臺灣不應成爲文明衝突的前線,大陸也應以開放態度尊重和欣賞「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這也是緩和兩岸關係所必需。沒有文化的融合,兩岸融一心靈契合只能是空中樓閣

世界文明是多彩的,百姓要求過好日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淳樸訴求卻是「無色」的;和平是文化昌明、百姓過好日子的前提,臺灣與中國的連結與兩岸社會的心靈契合,是兩岸和平之路。《旺報》推出「真道理性真愛臺灣」3篇系列社評,再次詮釋和闡發「無色覺醒」這些理念,就是爲了正本清源,迴應外界對「無色覺醒」的誤解和攻擊,避免兩岸因誤判重蹈覆轍,令融合發展前功盡棄。

「新冷戰」的鼓吹者們愈要讓世界倒退回黑白兩色,「無色覺醒」愈是要在全世界華人社會中更加勇敢地伸張。因爲我們堅信這個理念:只有拒絕意識形態對抗,才能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