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2024大選無色覺醒系列五:不是認同之爭 是兩岸都是中國人

中國時報社論

40年前幾乎所有臺灣人都認爲自己是中國人,站在街頭喊「我是中國人」,會被認爲是神經病,誰不是中國人?如今站在街頭喊「我是中國人」,同樣會被認爲是神經病,但理由相反:誰跟你中國人?40年滄海桑田,回顧臺灣這些年來國家認同改變之快、之劇烈,不得不承認臺派「認知戰」的成功。

去中化政策 認知作戰成功

所謂臺派,未必都是民進黨,當年李登輝就是臺派,國民黨內也不乏臺派。他們並不支持臺獨,但都不願接受中共的統治,希望建立自己的認同,走自己的發展道路。畢竟臺灣有自己的國旗、國號、政府,有自己的邦交國,發行自己的貨幣和護照,幾乎通行世界無阻,在臺灣的中華民國和在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不同的國家。這套說法雖違背《中華民國憲法》與國際法,但乍聽言之成理,因而廣獲民意支持。臺派就開始用「中華民國公民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事實,偷渡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概念,臺灣認同開始生根。

陳水扁執政,不僅在政治上主張一邊一國,更在文化上修改教科書,推動本土化政策,臺灣認同進一步深化。馬英九取得政權後,雖回覆以中華文化爲主體的文化政策,但未及早處理教科書問題,年輕人在臺灣意識與本土文化雙重薰陶下,臺灣認同更進一步強化,開始反抗馬政府的兩岸政策,2014年終於爆發太陽花學運,造成2016年大選國民黨重挫,臺灣認同達到高峰。

蔡英文執政後,對外謹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不踩臺獨紅線,對內卻假「中華民國臺灣」之名宣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互不隸屬」,偷渡「兩岸主權互不隸屬」,更在本土文化基礎上進一步去中國,中小學教科書只有東亞史,沒有中國史,文化上宣稱中華文化只是臺灣文化的一部分,宣揚南島文化。

蔡政府8年任期將屆,文化去中國並未完全成功,年輕人在網路上與大陸有許多連結,因而對大陸流行文化產生認同,反映在民調上,30歲以下年輕人已不是「天然獨」,急獨與緩獨減少、永遠維持現狀增加。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比蔡英文更危險,他毫不掩飾高舉「臺灣主權獨立」旗幟,不惜踐踏憲法用臺灣主權偷渡臺獨概念。他希望的兩岸關係是「好鄰居」關係,不反對與對岸溝通對話,自述「最希望和習近平共進晚餐」,但在政治上堅壁清野,不允許兩岸任何接觸妥協,以「一旦在九二共識下談判,臺灣就會失去主權,最終遭到併吞」的粗糙邏輯污名化兩岸協商。賴清德若當選,臺灣與臺獨的距離就只剩下一條虛線。

不認同中國 何以立足臺灣

在大陸《反分裂國家法》制約及美國「基於一法三公報六保證的一箇中國政策」保障下,臺獨是假議題,統一亦非急迫。賴清德的危險,正在他明知臺獨不可行,卻謀求以備戰對抗大陸促統,並抹黑國民黨兩岸路線爲「舔共投降」。民進黨提名倡議全民武裝的「黑熊學院」創辦人沈伯洋爲不分區立委第二名,可以預言未來臺海將比蔡英文時代更危險。

備戰而不謀和,只會增加戰爭的風險。「拜習會」後美中都有意降低雙方緊張關係,但結構性對抗因素並未解決,美國憂心賴清德若勝選,臺海可能失控,日前3位與官方關係密切的學者葛來儀、白潔曦、柯慶生聯名發表文章,建議賴清德考慮廢除《臺獨黨綱》,美國支持兩岸社會政治融合,正反映美國涉外主流圈對臺海戰爭的戒慎恐懼。

但依賴美國,不如自己爭氣,兩岸對抗的癥結在臺灣與大陸的關係,臺灣要自己化解。依憲法,臺灣與大陸不是國與國關係;依文化,臺灣人是中國人,在這個架構下謀求兩岸和平應屬可行。一旦大陸民生樂利、文明昌盛、社會公平開放,兩岸自然心靈契合、臺灣人心甘情願的統一就水到渠成。

臺灣人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但臺灣人是中國人,依據1943年《開羅宣言》,臺澎金馬主權屬於中華民國,換言之,臺灣這塊土地屬於中華民國,簡稱中國,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憑什麼住在中國這塊土地上?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