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百」開了 金門野百合覆育邁出一大步

金門林務委託中興大學進行「金門百合覆育計劃,經過7年的研究與育種作業,選育出一個深具經濟開發潛力,以浯洲(金門古稱)百合爲命名發想的品種「浯百」。(李金生攝)

金門縣林務所長鍾立偉(中)與中興大學研究團隊鄉親宣佈野百合覆育成功。(李金生攝)

金門覆育原生種野百合,已培養出超過3萬棵的種苗。(李金生攝)

每一棵種苗都在研究團隊的細心栽培下成長。(李金生攝)

張正教授指出,目前選出的「浯百」品種,具有苗期生長快速、鱗莖育成率高且碩大、開花植株葉片挺立形態佳及開花當天花被片呈現奶油黃色特點,深具經濟發展潛力。(李金生攝)

鍾立偉所長指出,今年「浯百」將以完成品種權申請爲目標,並透過溫室田間種植試驗進行擴大育種的評估,目前已在太武山山區,以及部分公園社區進行小規模的種植試驗。(李金生攝)

金門縣林務所委託中興大學進行「金門野百合」覆育計劃,經過7年的研究與育種作業,選育出一個深具經濟開發潛力,以浯洲(金門古稱)百合爲命名發想的品種「浯百」,目前已進入初期增殖量產階段,後續將進行品種權的申請及階段性景觀栽培作業。

縣林務所於2015年7月展開原生野百合覆育工作,在金門植物園、太武山及花崗岩裸岩3大棲地採集234顆綠熟果實,並將發芽的1萬個野百合小鱗莖移至金門植物園溫室栽植。

鍾立偉所長表示,因野生野百合從種子到開花須經4-5年的時間,而且必須在水分充足、排水通暢的環境才能生長,因此金門野外族羣數量始終維持在2000株左右,該所期待透過人工栽培進行保種與育種,在農委會離島建設基金及林務局相關經費的長期補助,終於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中興大學張正教授說明,金門原生野百合具高度歧異性,在調查的階段找到不同色系、不同香味、不同生長表現的野百合,它的物候與金門氣候四氣變化息息相關,常因降雨不足等氣候因素造成野外族羣巨大的改變。金門野百合的覆育過程,總計培養出超過3萬棵的種苗,期間在林務所及農試所2單位的接力整合下,才能完成各階段的育種工作。

張正指出,目前選出的「浯百」品種,具有苗期生長快速、鱗莖育成率高且碩大、開花植株葉片挺立形態佳及開花當天花被片呈現奶油黃色等特點,深具經濟發展潛力,評估以金門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極適合球莖植物的種植與推廣,推廣食用藥用百合的栽培,更是在金門高粱酒以外,建立金門另項特色農產的機會

鍾立偉指出,今年「浯百」將以完成品種權申請爲目標,並透過溫室與田間種植試驗進行擴大育種的評估,目前已在太武山山區,以及部分公園、社區進行小規模的種植試驗,預計在2年培養出一定數量的種球后,纔會進入推廣種植階段。

縣林務所評估,百合適應金門的氣候,十分適合在金門生長,該所也自培與引入不同品種百合,做爲環境景觀配置之用,今年5月鄉親即可在金門植物園、金城鎮的城鎮之心與下莊社區看到漂亮的百合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