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is足跡/迪化街北街漫步

圖・文/Whereis足跡

如果想要在臺北都會區中,找到屬於過去的記憶。似乎在西城區會比東區來得更多也更豐富一些,尤其是從臺北火車站向南北發散出去的軸線,往南走到南陽街、重慶南路可以找到不少來自大陸南北口味的好料理。往北走進入了迪化街,則是可以找到流傳了數十年的臺灣在地的老味道

迪化街這條南北向的道路,曾經有過不少的名稱:永樂町、大稻埕或是現在的迪化街,不論叫做什麼名字,它身爲北臺灣南北貨品集散地,似乎沒有因爲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改變。現在的迪化街,如果要給粗淺的劃分,大概可以分成熱鬧的南街以及匆忙的北街。南街與北街的分水嶺,就是橫梗在當中的歸綏街。從南京西路開始往北一條縱線直直的延伸到歸綏街口,就是南街的範圍。而從民權西路往南一條縱線直直的展延到歸綏街口,就是北街的勢力範圍。一般人比較熟悉的應該就南街的霞海城隍廟、永樂旗魚米粉還有永樂市場。但是提到北街,很多人則是沒有太多的印象,頂多就是江記華隆肉紙肉鬆。其實北街所隱藏的實力,很多都是一般遊客看不到的,像是這裡裡全臺灣最大的蒜頭、紅蔥頭批發商。這也有全臺灣最大的糖類產品的批發商,其他還有辣椒、南北貨一些大的批發商,都隱身在這一段不到一公里的街道巷弄之內。

從歸綏街往北走,走到涼州街往東轉彎走到安西街口,可以找到一家1933年就開張的麪店,它的名字取得奇妙叫做【賣面炎仔,金泉小吃店】,從名字裡面大概可以隱約的感覺到這應該是一家賣泉州面的小吃店。地道的閩南口味黃油麪配上韭菜油酥還有醬料,偏甜的口味。在春暖的天氣中,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這裡的菜色,幾乎是閩南家庭容易看到的料理。燙豬肝豬心以及豬腸,據說都是當天一早先調理好的美食。另外像是紅燒肉、鯊魚煙以及水煮雞,都是來這裡的客人必點的美食。老闆站在用白色磁磚砌成的工作臺前,一邊煮麪一邊與客人閒話家常,那種屬於過去優雅的時光就這麼回過頭了。

從涼州街轉進迪化街口,可以看到一棟老舊的消防紅磚屋,這一棟現在已經成了民防聯誼中心,從建築的樣貌,可以想見當時剛完成時的恢宏氣度。因爲迪化街的房子大都呈現面窄弄深的長條型結構,加上是南北貨的批發集散地,所以消防、防災的工作就更加重要,這也讓在這間紅磚屋曾經風光過好長一段時間。雖然現在已經推居到第二線,但是依舊可以看到不少人喜歡在紅磚屋前駐足流連。

走在北街,總是可以看到貨車進進出出的模樣,到了下午的時候,走到民生西路口的妙口肉包買個包子吃個四神湯,就是最完美的下午茶了。妙口肉包在這個不起眼的轉角處,已經經營了幾十年的歷史了。有些老迪化街人就說了,在這裡一邊吃一邊看着價格隨着物價逐步往上調。妙口肉包的奇妙處,應該是在於它有着渾厚的黑胡椒味道,這與其他地方買到的肉包不太一樣,如果真的要比較,或許跟饒河夜市的胡椒餅是同赴異母的好兄弟吧。另外,就是妙口的四神湯,這裡賣的四神湯的特色,在於湯頭濃實,與其說他是湯,不如說更像一碗加了五榖雜糧稀飯。這裡頭除了當藥引的豬腸、豬肚之外,淮山芡實蓮子以及茯苓一樣都沒有少,老人家說喝四神湯不但可以開胃還能美容、消炎

不過,如果以爲迪化街就只有這些?那可能就誤會它了。隨着時代的變遷,迪化街也正在改變它原有的風貌。過去一過了晚上七點,幾乎整條街道都寂靜無人,可能有些人不知道,許多特色的小咖啡館小酒館,正在窄窄的巷弄中營生。例如這家「洛」的小咖啡館,走進裡頭,輕鬆的爵士樂以及昏黃的燈光,讓人有一種走入東京吉祥寺的錯覺。在這裡,可以輕鬆的喝着小酒或是咖啡,一個人躲在角落裡靜靜的看書或是發呆,尤其是營業到晚上十一點,這應該可吸引不少想要躲入文青範的人們,靜靜的沉思吧。迪化街正在改變它的風貌,或許你還沒注意到,或許你已經注意到,不論如何,它永遠是臺北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