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體肉比馬桶髒!豬隻活體拍賣「禁食24hr、棒打戳刺」殘忍過程曝

▲王淑音曾指出,溫體肉不如消費者想像的「新鮮、衛生」,甚至更比馬桶還髒。(圖/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記者許展溢臺北報導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3日)召開記者會指出,政府稱臺灣溫體豬肉抵抗「美豬」,但現行豬肉生產仍維持十分糟糕的「豬隻活體拍賣」制度,殘忍又落後,如豬被運輸前,爲避免車程導致牠們嘔吐,會先被禁食24小時,且數據顯示溫體肉其實比馬桶髒。

動社透過影片呈現「運輸」畫面,由於養豬縣市主要集中在中南部,有些豬甚至會繞過半個臺灣被送到東部拍賣,形成豬隻在高速公路上被「交互運輸」的現象。爲避免車程導致牠們嘔吐,會先被禁食,車程特別長,爲了及時送達及避開車潮運豬業者會在前一晚將豬運達肉品市場,造成豬隻可能長達24小時都無法進食。據統計,臺灣每年約有6600-21000頭豬因「運輸」死亡,包括在運輸期間暴斃、緊迫死亡,以及過度緊迫必須緊急屠宰情形

▲▼動社指出,豬隻上的「刺印」,是由數十根長約1公分金屬尖刺組成的標記。(圖/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根據動社調查,各地肉品市場驅趕豬隻的工具,仍然以電擊棒和有尖刺的棍棒爲主。驅趕過程中,豬因恐懼、疼痛而堆擠在一起,哀嚎聲此起彼落,等到好不容易進入「繫留欄」,又把互不相識的豬隻混欄,導致動物因陌生恐懼而打鬥。不當的繫留欄設計,更讓豬無法獲得充足乾淨的飲水,常見豬隻能舔食地上的髒水解渴。「人道運輸、驅趕」已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要求各國必須制定的準則

至於「拍賣」全程,動社表示,充滿虐待緊迫,豬不斷遭受電擊與棒打戳刺所謂「活體拍賣」,就是每隻豬都必須像走秀般進入拍賣走道,從不同欄舍內被趕入後,供滿場承銷人競標。豬和人一樣,會對未知事物恐懼,因此牠們會小心謹慎的探看環境纔敢往前,但爲加速拍賣流程工作人員會拿起電擊棒或有尖刺的棒子電擊豬隻,逼迫牠們向前。

▲▼拍賣後豬隻臀部流血畫面。(圖/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動社也提,爲標記購買者而使用的「刺印」,更是將由數十根長約1公分的金屬尖刺組成的標記,毫無麻醉地直接打入豬背,用以標記誰是這隻豬的買主。這些虐待與折磨,不僅增加豬隻損耗率,更影響豬肉品質與安全。

動社強調,國人務必打破「溫體肉較好」的迷思,協助臺灣肉豬生產與運銷系統邁向現代化。因爲屠體全程沒經包裝或冷藏、冷凍,只以發財車堆疊或吊掛運載,常常連車旁的帆布都沒有拉下,就這樣一路冒着遭受污染的風險送到各地傳統市場豬肉攤位。歷經數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肉品(豬隻屍體)就暴露在常溫下,在臺灣高溫多溼的氣候裡,肉品完全成了細菌滋生的溫牀

▲▼動社指出,屠體全程沒經包裝或冷藏、冷凍,只以發財車堆疊或吊掛運載。(圖/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王淑音曾指出,長時間未冷藏、冷凍的溫體肉,生菌數高達7 log CFU/cm2,比馬桶生菌數(>4 log CFU/cm2 )還多,相較於冷藏肉只有不到2log CFU/cm2,顯見溫體肉不如消費者想像的「新鮮、衛生」,甚至更比馬桶還髒。

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強調,臺灣豬肉要具有競爭力出口等,一定是冷藏、冷凍,答案很明顯,溫體肉只會留給國人吃,改變臺灣動物福利飲食安全和疫病控制,針對這三點,絕對沒有要這時候打擊臺灣豬肉,而是政府別再不長進,應跟豬農座談,迎向國際趨勢,否則販售過程落後,不可能抵抗其他國家豬肉,不管有沒有萊克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