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節目的“破圈”潮流:是喜聞樂見更是文化自信

可愛俏皮的女樂官們,嬉笑打鬧間帶領觀衆回到千年前的大唐,做了一場親臨夜宴夢境;當代讀書人穿越歷史先賢伏生進行時空對話共論尚書》……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裡,河南春晚節目唐宮夜宴》、總檯新推節目《典籍裡的中國》都實實在在火了一把,並帶動了新一股文化熱潮。

“因爲讓傳統文化‘活起來’了,所以在觀衆中‘火起來’了。”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副主任閆偉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談到。這些有着豐富藝術內涵、深厚文化底蘊作品,尤其在網絡、年輕羣體中引發熱議。在勢如破竹的出圈現象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傳統文化與電視節目的融合創新,以及大衆對於文化的熱情與需求。

致敬傳統文化 再現經典名篇

博物館裡的唐俑動啦!”這是很多網友看完《唐宮夜宴》後,最直觀的驚喜反應。不到6分鐘的時間裡,14位唐朝少女的靈動活潑通過舞蹈語言生動展現出來,加之再現唐代流行妝容“斜紅”,以及通過讓演員們口含棉球、身着海綿服來高度還原唐朝女子的豐滿之美,給予了觀衆充分的想象空間。

營造出歡慶喜悅的氣氛之餘,導演組舞臺背景的佈置上選擇穿插《千里江山圖》《簪花仕女圖》等名畫,展示婦好鴞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等國寶,這些多元的文化元素舞臺效果更具張力

閆偉認爲,舞蹈演員的生動表情與靈動的肢體語言,以及舞美對於傳統文化的空間性再現,在視聽效果上給人以震撼性愉悅感,也是對中華文化的誠意致敬。

《典籍裡的中國》同樣立足於優秀傳統文化。其聚焦在典籍中的經典名篇,首集選擇解讀《尚書》用意深遠,讓這部雖然詰屈聱牙但位列“五經”之中,實爲“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經典古籍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華夏爲何一體?自古就是一體’,聽到這句對話的時候我的眼眶都溼潤了。以前沒有耐心讀《尚書》,這次明白了只有知來處,纔可明去處,先賢留下的文化一定得讀呀。”看完節目後的劉女士感觸頗深。

正是因爲有着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作強有力支撐,加之創作者對文化的正確認識,對歷史的尊重與敬畏,才能讓作品立得住,站得穩。

運用多維藝術 引發審美共鳴

其實,文化類節目的爆紅不是偶然,出圈也不是一件新鮮事。這次的成功,另一方面得益於創作者對於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創新表達。技術加持帶來豐富的視聽元素,輔以全新表現形式,使得文化“活”了,與觀衆距離“近”了。

在《唐宮夜宴》中,5G+AR技術手段的使用,實現了舞蹈演員在當代博物館與大唐盛宴間的自由穿梭,串聯古今的同時更串聯起文化與觀衆之間的情感連接。閆偉認爲,在高科技的加持和賦能之下,這段舞蹈更有文化韻味、審美質感和藝術衝擊力了。

《典籍裡的中國》則綜合運用了環幕投屏、實時跟蹤等新科技手段,輔以舞臺分區的形式,實現古今讀書人的跨時空相見。“沉浸式戲劇演繹方式的代入感真的很強”“當撒貝寧帶着倪大紅飾演的伏生來到現代時空時,我彷彿真的和先賢對話,產生思想碰撞了”……網友們說道。這種將書中文字可視化,典籍精華故事化,達到視覺、情感衝擊直觀化的表現形式,可以說是妙不可言。

“這些優秀的文化節目,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實現了與現代社會、先進科技的交融,因而真正煥發出文化的魅力與感染力,使得當代觀衆產生心靈深處的民族認同感,引發審美共鳴。”閆偉說。

當越來越多的文化類節目不再曲高和寡,反而成爲年輕人追逐的潮流節目,成爲大衆喜聞樂見的精品節目,在這熱鬧背後蘊含的是經典國學的傳承與文化自信的傳播。閆偉表示,傳統文化和電視綜藝的結合,正不斷朝着縱深性和創新性的方向發展。未來,這些節目也將在契合觀衆審美的同時不斷相互作用,促進中華文化不絕如縷,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