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垃圾焚燒廠 是個地標景點

由於工作的原因,筆者奧地利生活已將近兩年,剛來的時候對這裡的垃圾分類很不適應,隨着與當地居民的深入接觸,越發瞭解奧地利人深入到骨子裡的垃圾分類精神,也感嘆於這個國家能把垃圾分類變成藝術。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奧地利的垃圾分類體驗。

今年8月,在一項由奧地利廢品回收公司行業協會發起的民意調查中,有91%的參與者認爲垃圾分類十分重要,81%以上的參與者可以做到科學地完成垃圾分類。這無疑從側面證明了奧地利垃圾分類的成功,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奧地利的垃圾回收率高達58%,作爲環保先驅,奧地利的垃圾分類已有30多年的歷史,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奧地利就設立了相關法律,並在日後形成了一套回收、處理、再利用的完善系統,其中紙質垃圾分類可以追溯到1964年。

如今,奧地利的垃圾有着近乎嚴苛的分類方式。筆者發現,除了居民區外,火車站公共場所都需要嚴格執行分類要求。比如塑料瓶易拉罐,目前部分地區已將這兩種包裝統一回收,瓶子在丟棄之前需要踩扁廢紙包括報紙、書籍硬紙殼等,大型紙板需要剪成小塊玻璃瓶按照顏色可爲白色玻璃和有色玻璃。在丟棄前,一定要將上面的瓶蓋擰下來,因爲瓶蓋屬於其他垃圾;剩菜等廚餘垃圾和花園中的廢棄植物屬於生活垃圾;不屬於以上分類的非可重複利用的垃圾,如衛生用品人造皮革等屬於其他垃圾;舊電池水銀體溫計等則屬於有害垃圾。以上每個類別都有專門的垃圾箱,垃圾箱上除了標有垃圾種類外,還用不同顏色加以區分。部分樓道內有監控設備,那些違反規定亂扔垃圾的人,會被處以至少50歐元罰款情節嚴重的將面臨3000歐元的天價罰單。在奧地利的施蒂利亞州,罰款上限則高達3萬歐元,甚至將面臨長達6周的拘留。

剛到奧地利時,筆者發現有一些很難分類的大型垃圾和舊衣服不知如何處理。後來,筆者發現了一種比人還高的大鐵箱,這是廢舊衣物回收箱。與以往需自行驅車回收站扔舊衣服不同,如今這些免費的回收箱放置在居民區內,爲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便利。

在扔舊衣服之前,要將衣服洗乾淨,一雙鞋子最好用鞋帶綁在一起,以免在運輸過程中丟失。扔舊衣服時,將其裝進一個布袋中,然後用手提拉回收箱上面的把手,衣物袋就會落入箱子內,把手則會因重力作用閉合,這樣的巧妙設計可以避免有人從箱內盜竊衣物。如果在丟棄前發現垃圾箱已滿,可以直接撥打上面的電話通知衣物回收公司,他們會進行記錄並派人取走舊衣服。

另外,像傢俱電器和建材等大型垃圾,則需要自行驅車前往大型垃圾回收中心丟棄。目前維也納共設有近20個大型回收中心,這些中心在工作日均對外開放。除此之外,尚可利用的傢俱和電器也可以掛在二手交易平臺,以低廉的價格售出,屆時只需要和購買人自行協商運輸即可,在環保的同時,也使物品最大化使用。

奧地利的垃圾分類多年來形成了一套三位一體的垃圾處理方式,第一層由個人將垃圾丟棄在垃圾桶中;第二層由垃圾回收中心回收,垃圾箱會定期由密閉式專用車輛進行清理,可實現倒、裝、運的機械自動化過程;第三層可利用垃圾進入各類再加工工廠,如玻璃廠造紙廠,其他剩餘垃圾進入焚燒廠,爲城市提供生活用電

維也納著名的施比特勞垃圾廠正是這樣的垃圾焚燒廠(如圖),該建築由奧地利著名建築設計師百水先生設計,因其造型獨特、色彩斑斕,現已成爲維也納的地標建築,常年有人慕名參觀和學習。這座垃圾焚燒廠採用了世界先進的廢氣淨化處理技術,垃圾在焚燒爐中經高溫焚燒,並經多道工序,有效消除了垃圾異味及焚燒過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施比特勞垃圾焚燒廠每年焚燒約25萬噸生活垃圾,可爲周圍6萬戶居民進行供熱發電量可供維也納19萬戶居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