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運動員也躲不過酒桌文化?
北京時間4月29日晚,中國足球名宿張恩華去世的消息刷遍了中文社交媒體,這位年僅48歲的中年人剛在前一天過完生日便撒手人寰,令外界相當震驚。據相關人士透露,張恩華在生日宴會上喝了不少酒,回家後出現休克情況,儘管家人第一時間叫來了救護車,可仍然沒有挽回他的生命。
中國足球2國腳喝上天堂:爲什麼運動員也躲不過酒桌文化?(來源:本站體育)
由於事發突然,且張恩華平時很少喝酒,因此不少人猜測,他的意外離世或許跟喝酒有着密切聯繫。事實上,“酒桌文化”在中國體育界扮演了重要角色,雖然它並不怎麼光彩,但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無法逃避他。
就在張恩華去世前兩天,中國籃球名宿、山東隊主教練鞏曉彬醉駕的新聞衝上熱搜,而他早些年還拍過交通安全公益廣告……
鞏曉彬絕不是體育界醉駕第一人。
2017年8月,時爲天津權健當家球星的張維修被曝醉駕,最終他被刑拘3個月。
2019年9月,天津天海俱樂部的張鷺涉嫌酒駕,他體內每百毫升酒精含量是恐怖的253.3毫克,醉駕的標準是80毫克。
2019年,前國腳南方酒駕被判拘役三個月 ……
更不用說前幾天,醉駕沒跑過交警的籃球一級運動員XX了……
中國運動員因喝酒曝出的醜聞數不勝數,當中國男足在2013年恥辱性的以1-5敗給國足後,中國男籃專門制定了隊規,其中一條明確寫道:在國家隊備戰大賽期間,禁止任何球員在外抽菸、喝酒和泡吧。
即便如此,喝酒這件事在國內體育界依然是一件普遍的事,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毫無疑問,喝酒絕對不是一個有利身體的生活方式,對於普通人而言如此,對於那些對身體素質有更高要求的職業運動員來說,喝酒對他們的身體可以說是百害而無一利,更不用說酗酒後酒駕,還會傷害運動員和整個中國體育的整體形象。
但體育界之所以沉迷喝酒,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儘管中國並未入選全球十大酗酒國家,但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中國人均酒精消費量從2005年的4.1升,增長到2016年的7.2升,近乎翻了一倍。
中國男性飲酒率達48%,其中,45~59歲年齡段是飲酒重災區,飲酒率達到62%。
飲酒死亡數量全球第一,也許有人要說,我們總人口多啊,所以死得就多了嘛。那倒也未必,印度的人口和中國已經很接近了,但是2016年中國有65萬男性死於飲酒。但印度的這一數字是29萬。
所以,在男性聚集的體育圈,尤其是足球、籃球等最主流的男性團隊裡,愛喝酒……實在太正常不過了。
其次,是中國特色的“酒桌文化”影響。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參與,但關於中國的酒桌文化,大加多少都有了解,從“勸酒”到“敬酒”,不同的圈子都有一套自己的規則,不過這些規則歸根結底,是一種服從性測試,還有一絲“投名狀”的色彩。
在酒精的催化下,人們都會暴露出自己的醜態,領導(甲方)逼下屬(乙方)喝酒,就是要看後者出洋相,同時測試自己的權力是否管用。因此在坊間會有“喝半斤喝八兩,這樣員工要培養”一類的順口溜,而一旦下屬(乙方)拒絕,則會用“你這是不給我面子”來施壓,後續的升職加薪或者項目合作便失去了空間。
客觀來說,競技體育相比其他行業,還是一個“用實力說話”的領域,但即便如此,依然免不了權力的壓制,在整個大環境的催促下,個人也很難獨善其身。尤其是團隊運動,“不喝酒”會給人留下不合羣的印象,喝酒則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渠道,能在最快時間融入團隊。
如果說“酒桌文化”是整個社會的普遍現象,那麼競技體育本身的“高壓性”則是運動員喝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體育仍然是過去體工隊那一套,運動員們長期處於一種封閉的環境,再加上殘酷的淘汰體制,能夠從人羣中殺出一條血路成長爲國家隊級別的運動員,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了。只是這種經歷並不能完全消解這一行業的“高壓”,喝酒則成了他們解壓的一種重要方式。
2018年遼寧奪冠後,主教練郭士強非常興奮,直接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自己“今夜將一醉方休”。結果他也說道做到,直接喝得精神恍惚,大半夜被送進急診室。病歷顯示,郭士強在送醫3天內服用過頭孢,能撿回一條命已是萬幸。
據相關人士透露,郭士強平時都不喜歡喝酒,甚至因爲不喝酒錯過了很多贊助,這次在慶功宴上開懷暢飲,完全是對之前10來年教練生涯的一種宣泄。
好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適度飲酒有益”並不存在!去年廈門國際銀行員工在網上揭露該公司酒桌亂象後,引起了無數人聲援,而茅臺董事長那句“年輕人不喝茅臺是因爲他們沒長大,不懂事”成爲在主流平臺上人人喊打的言論。
對於中國體育來說,運動員的社交和排解壓力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不再向原來只有喝酒一種方式。希望張恩華的去世和鞏曉彬的醉駕,能警醒更多年輕一輩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