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世界減貧貢獻中國智慧(新知新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核心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接續奮鬥,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這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也爲世界減貧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長期以來,貧困是困擾全球發展與全球治理的一大難題。在2000年聯合國確定的千年發展目標中,消除極端貧困和飢餓居於首位。201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其中“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仍然位列首位。在全球治理面臨的“四大赤字”中,發展赤字是其中重要一項。中國在消除貧困領域展現的決心和能力、取得的巨大成就,爲世界反貧困作出了重大貢獻。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政治體制社會歷史文化千差萬別,很難有統一的減貧模式。然而,作爲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中國的減貧實踐在很多方面爲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經驗

致力於以發展實現減貧。過去40多年,中國通過經濟快速發展爲減貧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在產業層面,隨着製造業快速發展,中國成爲製造業第一大國,既帶動服務業農業發展,也大大加快城鎮化進程。大量農村貧困人口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就業機會最低工資標準隨着勞動生產率提高而不斷提高。在區域層面,經濟率先發展地區通過產業梯度轉移,拉動相對落後地區經濟發展。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各級政府的可支配資源大幅增加,從而有能力推動減貧工作持續開展。

注重區域協調發展。區域發展不平衡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一大難題,落後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會造成許多社會矛盾。解決這一難題,常見的做法是轉移支付。在中國的減貧實踐中,除了加強轉移支付,一條重要經驗是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爲其融入國內統一大市場創造條件,同時也爲發達地區的發展拓展了市場,從而將欠發達地區發展與發達地區的利益連接在一起。實踐證明,這是實現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雙贏的重要舉措。

利用市場機制引導農村人口參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在發展中國家,許多貧困人口集中於勞動生產率較低的農村和農業部門城鄉差別工農差別比較突出。在中國的減貧實踐中,農民尤其是貧困人口外出打工是減貧見效最快的一個手段。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發佈的數據,2018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2.88億人。他們從勞動生產率較低的農業和農村進入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工業、服務業和城市,不僅快速有效地實現了自身脫貧,而且提高了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各級政府在推動農民工進城方面,努力提供就業培訓社會保障等諸多制度便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推動國際經濟合作。中國始終堅持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這使中國的減貧實踐在惠及自身的同時,也爲世界其他國家擺脫貧困、共同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比如,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了參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增加。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