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視界》獨家專訪以色列代表遊亞旭 荒漠智慧 冒險犯難求生存
以色列駐臺代表遊亞旭接受本報專訪指出,猶太人傳統文化上重視學習,要花一輩子追求知識。(鄧博仁攝)
以色列駐臺代表遊亞旭與夫人遊曇美喜愛臺灣美食,也熱心介紹以色列的食材。(以色列代表處提供)
遊亞旭(Asher Yarden)小檔案
掃描旺視界看見全世界
以色列建國71年以來,在荒漠中創造了許多奇蹟,產生12位諾貝爾獎得主,新創公司密度高居全球之冠。以色列駐臺代表遊亞旭(Asher Yarden)接受《中國時報》獨家專訪時指出,以色列人勇於接受挑戰,凡事必須做到最好,爲達目的不擇手段,充分展現Chutzpah(冒險犯難)的精神,這是攸關生死存亡的法則。
許多人抱怨臺灣缺乏天然資源,但以色列的土地、人口均比臺灣少,土地爲臺灣的6成,人口約臺灣的4成,水資源更只有臺灣的1成,四周強敵環伺;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以色列人充分開發腦力,用人力資源取代天然資源,一波波年輕創業家從荒漠中崛起,讓以色列成爲「創業之國」。以下是遊亞旭接受專訪摘要。
問:以色列建國71年以來,產生12位諾貝爾獎得主,爲何以色列產生這麼多諾貝爾獎得主?
答:首先,猶太人傳統文化上重視學習,要花一輩子追求知識;金錢對猶太人只是一個工具,不是一個追求的目標。我們非常重視教育,這是一個重要因素。其次,以色列的人口、土地不多,我們做任何事情,不只要做好,還必須做到最好,這是攸關生存的法則。我們用制度鼓勵年輕人把事情做到最好。
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謝赫曼(Dan Shechtman)去年底曾來臺訪問。他得獎的過程,值得反思。1982年,謝赫曼在電子顯微鏡下發現「準晶體」結構,當年這是天大的突破,卻引發化學界的強烈批判,他的指導教授、諾貝爾化學獎與和平獎得主寶林(Linus Carl Pauling)在一場會議中嘲諷說,「謝赫曼胡說八道,世界上沒有準晶體,只有準科學家。」寶林指控謝赫曼是錯的,導致他的研究遲遲無法在期刊上發表。面對如此嚴重的侮辱,謝赫曼沒有因此氣餒,他轉到另一個實驗室繼續研究,終於爲自己贏得諾貝爾化學獎。
面對外界批評,尤其是得高望衆、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前輩,謝赫曼勇於挑戰權威,明白指出老師錯了,這需要很大勇氣,這就是以色列的精神。
問:Chutzpah(冒險犯難)是以色列的主要精神之一,請舉個具體例子。
答:Chutzpah最初的意思是負面的,現在已轉爲正面,意指冒險犯難、不怕失敗、勇於突破、挑戰權威、爲達目的不擇手段。假如你要進入一個房間,大門打不開,可以從窗戶或冷氣空調通道進入,想盡辦法達成目的。以色列缺乏天然資源,孩子從小學習Chutzpah冒險犯難的精神,一切都爲了生存。
Chutzpah 以色列主要精神
1976年6月27日一架法航客機從特拉維夫起飛前往巴黎,空中遭劫持,最後降落烏干達恩德培機場,機上105名猶太人與以色列人成爲人質,劫機犯要求釋放遭囚禁的恐怖份子。以色列國防軍決定派兵前往遠在4000公里外的恩德培機場解救人質,結果成功救出人質,而恐怖份子全數被擊斃,整個救援行動在90分鐘內結束。這個故事是發揮Chutzpah精神的成功案例。
問:以色列新創公司密度高居全球第一,以色列爲何能成爲創業之國?
答:可能與以色列人的特質有關,爲了求生存,我們必須把事情做到最好。以色列和臺灣都是島嶼,以色列周圍都是阿拉伯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和心理上都被孤立,我們從建國第一天開始,甚至更早時期,就一直爲生存奮鬥。從絕對數字上,不論土地、人口我們都很少,唯有在精神和心智上取勝。
以色列水資源僅臺灣的10%,因此以色列發明許多方法解決問題,例如農耕滴灌技術、海水淡化技術,以色列用水有9成以上循環再利用,高居全球第一。
需要爲創新之母,一切都爲了生存。由於缺乏天然資源,我們發揮Chutzpah精神,勇於挑戰,從國防、科技到產業,都必須靠創新取勝。與此同時,學術界、產業與政府之間要結合成爲一個緊密的生態系,共同合作。
問:臺灣非常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您有何建議?
答:以色列創新局透過各種補助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年輕人有好的創意點子,可以向創新局申請創業補助,經過嚴謹的審查與輔導,如果創業成功,政府依契約分享紅利,如果創業失敗,則不必歸還資金,風險由政府吸收。這套獎勵創新方法施行以來,政府每補助1美元獲得的報酬率在5~13倍之間,非常可觀。
其他國家要完全模仿以色列的創新經驗,恐怕行不通。不過,以色列鼓勵創新的生態系統,很樂意與臺灣分享。以科技移轉爲例,以色列建立一套良好的技轉制度,讓智財權的利益由發明者、學術機構、政府等共享,而發明者可以獲得較大分額利益。例如,以色列魏茲曼科學院研究人員研發出可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新藥,開發這項新藥的TEVA公司獲利大增,以色列政府稅收增加,研發人員也獲得豐厚報酬,這是創新者、產業與政府多贏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