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全球稅改「雙支柱」的挑戰

報社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公告,全球130個國家地區已同意全球企業稅制改革「雙支柱計劃,希望今年10月於G20羅馬高峰會中讓各國領袖批准,並於2023年前納入各國法律強制實施。這代表未來跨國企業無論是否在當地擁有實體,都需向獲利來源國或地區納稅新制的實施將終結國家間的「低稅率競爭」,對愛爾蘭這類靠低稅率爭取投資的國家影響重大。

短期內 對陸企影響有限

現行全球稅制體系奠基於20世紀初,當時全球化還在起步階段,企業只需在登記地向當地政府繳稅。隨着數位化時代發展,尤其新冠疫情爆發後,企業更能夠透過網路向他國銷售產品和服務,而不需在當地開設任何經營實體;與此同時,製藥晶片社羣媒體等「知識產權」類的「無形資產」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這使得企業能夠合法地在取得利潤的地區避稅。而跨國企業又往往將實體設在「避稅天堂」,以逃避母國的高稅收,造成全球富者愈富的不正義現象

OECD表示,「雙支柱」計劃中,支柱一要求包括互聯網公司在內的大型跨國公司,要在所有進行商業活動並取得利潤的市場繳納公平的稅額,這將在各國和地區間重新分配每年約1000億美元的收入;支柱二要求設立全球最低企業稅,以G7峰會達成的15%最低稅率計算,將爲全球帶來1500億美元的額外稅收。

全球稅改的商討始於2013年,歷經近10年始終舉步維艱,原因之一是受到愛爾蘭等低稅率小國或地區的抵制。中國大陸企業所得稅稅率一般標準爲25%,但近年來在海南自貿港等自貿區有稅收優惠,針對半導體科創企業等亦有減稅降費政策。香港澳門地區長期以低稅率吸引企業前往投資。目前,大陸和港澳地區已同意進行「雙支柱」改革。全球稅改是否會對中國的企業「走出去」以及跨國企業「走進來」造成負面影響初步判斷短期影響有限,長期則挑戰與機遇並存。

首先,支柱一針對的是在市場國利潤率超過10%的大型跨國企業。一來,目前大陸只有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等極少數陸企屬於這一範圍;二來,這些企業的海外業務收入總收入比例較低。另外,儘管跨國陸企廣泛採用離岸架構設置經營實體,但大部分企業的目的並非跨境避稅而是便於赴海外上市。相比之下,美國大公司避稅的現象極爲普遍。短期內「雙支柱」稅制對陸企影響有限。

全球稅改 臺企應提前部署

其二,大陸低稅率優惠吸引到的更多是金融資本而非經營實體,「雙支柱」計劃不見得會對跨國企業紮根大陸產生實質的影響;實際上,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外資輸入國之一,谷歌、亞馬遜等外國企業儘管在大陸沒有設立「實體」,卻與大陸有着各種形式的合作關係。長期來看,大陸是全球大型企業最大的利潤來源地和最具潛力消費市場,大陸將能夠藉此機會額外擴充政府稅源

港澳和大陸自貿區雖以低稅率吸引了大批跨國企業母公司駐足,但「雙支柱」計劃帶來的額外稅收應能緩衝支柱二帶來的負面影響。長期看來,「避稅天堂」一旦成爲過去式,香港、澳門和大陸自貿區就需在法治環境、社會環境、消費市場等方面激發潛力。實際上,吸引跨國企業深耕大陸的根本原因,正是大陸近年來不斷改善的經商環境和升級的消費市場。因此,對於港澳地區而言,未來的發展也並不會取決於稅率高低,而是在於能否更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依託大陸市場,加強自身競爭優勢。

臺灣曾被歐盟列入避稅觀察名單,隨即進行反避稅改革,並於2019年解除觀察名單,全球稅改生效對臺灣影響不大。但「跨出臺灣、全球佈局」是臺灣企業的成長關鍵策略,自1980年代兩岸經貿開放以來,臺商主要經由第三地赴大陸投資,全球稅改勢必對臺企帶來實質影響。

美國國會正就增稅問題爭辯不休,歐盟會員國愛爾蘭、愛沙尼亞匈牙利尚未點頭,全球稅改能否順利完成尚未可知,但企業應以開放和審慎的態度提前部署,配置國際租稅專業人才強化集團管理,掌握國際課稅趨勢和各國稅法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