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睡晚起不是病 調整生理時鐘 耐力執行力兼備

▲321睡眠日,該檢測自己的睡眠品質是否需要優化

地方中心臺南報導

網路電視發達,讓人熬夜及作息紊亂,衛生署立臺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政佑11日表示,晚睡晚起不是一種病,但的確會造成生活上的困擾,想調整也不容易,要有耐力執行力

林政佑(右圖/衛生署立臺南醫院提供)指出,資訊發達,電視臺頻道選擇性不少,網路聲光效果更讓人着迷,經常就是錯過了應該睡覺的時間而不自覺,時間一久就養成了晚睡的習慣,如果再加上隔天早上沒有非要醒過來不可的理由,那起牀的時間就會習慣性延後,就會自然而然形成晚睡晚起的節律並固定下來,這在睡眠醫學裡稱之「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羣(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

根據國際睡眠障礙分類(ICSD),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羣的主要特徵是:1.睡眠開始和醒來的時間,比正常人往後延遲約數小時。例如:凌晨3點以後才能睡着,往往睡至隔天早上10點至12點才起牀。2.基本上每天睡眠總時數差異不大。3.一旦入睡,不會輕易睡眠中斷、醒來。4.在早晨6點至8點起牀是非常困難的。5.自己無法將睡眠相位提前,也就是無法調適在正常的時間上牀入睡和起牀。

晚睡晚起是在學生寒暑假社會人士長假時最容易發生,一旦假期結束,又得恢復早起上學、上班的作息,這時就會非常痛苦,尤其晚上該睡的時間睡不着,隔天因睡眠不足要醒來時又痛苦萬分,即使勉強起牀也精神不濟,嚴重時甚至會影響白天的學習品質及工作效率

林政佑表示,生理時鐘紊亂不同於一般的失眠,即使吃下安眠藥也幾乎沒有效果。晚睡晚起不是一種病,但的確會造成生活上的困擾,想要調回來,得有耐心和執行力,不是短時間可看到效果,當好不容易恢復正常軌道後,也千萬別輕易打亂。

林政佑建議,重新調整生理時鐘,必須規律就寢及起牀,該上牀睡覺就上牀,該起牀時,即使很想睡,也要勉強自己起牀。起牀時吃頓早餐及洗個熱水澡,有助於全身進入準備活動模式。另外,在白天安排動態活動,提升白天精神,也能改善晚上睡眠深度。此外,在睡前3小時補充褪黑激素,提早產生睡意。

林政佑表示,日照光線經過視網膜神經細胞再傳至下視丘,再經交感神經而傳至松果體,如此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當褪黑激素濃度變淡人逐漸清醒;反之,到了傍晚黃昏光線漸暗,光線對松果體的刺激變弱,松果體便開始製造分泌褪黑激素產生睡意,以此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