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樂當志工 從服務中找回自我價值
在仁濟院開辦的「老人身心活化樂齡課程」中,志工擔任授課老師助教,指導長輩們學習使用3C產品。(圖/大家健康提供)
根據內政部去年公佈的2019年簡易生命表,國人平均壽命爲80.9歲,其中臺灣女性平均年齡更達84.2歲,創下歷年新高。若以60歲便從職場退休來算,當你不再爲了賺錢而鎮日汲汲營營,擁有可以選擇的自由,接下來20年的這一段後青春,要是能付出若干時間使人受惠,且能爲自己累積名爲「快樂」和「健康」的資產,何不試試?
●看見他人需要,開啓奉獻契機
今年70歲在臺北仁濟院擔任志工隊長的洪鬆揚,正是在60歲那年退休後便投入志願服務至今。平日喜歡攝影、親近大自然的他,本來計劃退休後到森林樂園或休閒農場擔任導覽志工,但當時已在仁濟院參與志願服務工作十年的媽媽說:「現在仁濟院食物銀行缺人手,要不要試試看?」他便和同時期退休的太太相偕加入,沒想到「一試就黏住了!」洪鬆揚笑稱。
他說以前儘管知道社會角落存在着許多貧苦、弱勢的族羣,但直到實際從事志工服務,才真正看到他們的難處與需求,「我們只是付出一點點,對他們的幫助卻很大。」一開始只是單純的投身服務,之後竟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回饋,遂使他越做越起勁。
有別於退休後從事志工的型態,現任臺北仁濟院志工副隊長劉姵辰,則是因爲本身非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加上過去盼望能有服務長輩的機會,得知仁濟院招募志工,便決心善用工作空檔的零碎時間一圓夢想。言談間散發爽朗熱情的她,至今在仁濟院服務近六年。問她爲何仍保持高度熱忱?她說「我在服務過程中得到很大的成就感,表面上看似在付出,實際上我們的內在卻因此被滋潤了。」
「老人身心活化樂齡課程」的內容十分多元,志工協助老師在「打造個人魅力形象養成班」裡教導學員正確使用面膜。(圖/大家健康提供)
●重新再學習 得到的遠比付出的還多
初期洪鬆揚投入協助訪視個案、整理併發送物資等食物銀行事務,後來結合了興趣,將仁濟院舉辦的課程與活動透過鏡頭一一記錄下來。他表示院方會爲志工安排攝影課程,自己的攝影技能也更爲精進;而在爲樂齡課程拍照服務的同時,還能吸收老師上課精華,「這些都是無形的收穫,一舉多得!」
此外,他亦因此認識不少人,包含仁濟院目前兩百多名志工,以及醫護人員及社工等四、五十人,加上出席活動場合結識其他機構的志工等,大大拓展了人際圈。
在仁濟院開辦的烏克麗麗、吉他等樂齡課程中擔任助教長達五年的劉姵辰,謙稱自己是雞婆性格,看到長輩學習樂器,因不熟練而露出苦惱表情就想幫忙,「老人很需要關心和鼓勵,(樂器)能夠彈得來,纔有興趣,願意出門上課。我只是重複上課的內容,幫大家溫習,或和他們分享學習心得而已。」
爲了在課程開始前與結束後,發揮樞紐角色、解答樂齡學員的疑問及協助老師,劉姵辰每天保持練琴的習慣,從不會到會,如今嫺熟烏克麗麗、吉他和二胡等樂器。
兩位受訪者不約而同地說,來當志工最大的收穫,還是在於自己個性上的轉變。洪鬆揚表示,自己以前會執著於固有想法,別人若不照着做就會生氣,遇到不開心的事也容易鑽牛角尖,甚至在路上開車看不順眼便開罵。
不過,自從來到仁濟院服務後,家人都說他變得有耐心多了,「在這裡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會接觸到比較不禮貌或提出無理要求的人,按照我以前的個性絕對無法忍受。」可是,轉念一想本來就是想奉獻,便學習放下、不去計較,「對方或許有需要或困難,但沒有說出來罷了!」
劉姵辰則說自己在服務銀髮學員後,不但對家中的長輩多了一份寬容和體諒,更重新發現了自身特質的多樣性,「原來我還有傾聽的耐心和敏銳細心的觀察能力。」
仁濟院社會服務室主任陳穎叡則觀察到,參與志工服務的大哥大姊們,因要走出來爲人羣服務,所以能維持較好的體能;無論是協助食物銀行、獨居長者訪視或樂齡課程等工作項目,都必須持續學習新事物;與其他志工夥伴、服務對象之間的人際互動,以及看到受助者正向轉變而帶來的好心情,「這些都是能減緩老化速度的重要關鍵,讓身體和大腦都能持續被滋養、活化。」
他也提到,不少長期參與服務的志工分享,常看到和自己同齡或更年輕的人,退休後宅再家,在外貌和精神上顯得較老態;還有人說以前剛退休時,待在家裡時間長,難免和家人產生衝突,加入志願服務行列後,家人都感受到他變得更開朗,彼此的互動也變好。另外,許多協助食物銀行推動的志工,接觸到個案切身體會個中悲苦後,都說從沒想到社會上有人過得那麼艱辛,「覺得自己很幸福!」
本文作者:鄭碧君
諮詢:陳穎叡(臺北仁濟院社會服務室主任)、洪鬆揚(臺北仁濟院志工隊長)、劉姵辰(臺北仁濟院志工副隊長)
《大家健康雜誌》2021年3、4月號 第3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