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張獻忠江口沉銀大量發掘 著名七殺碑爲何找不到?

張獻忠江口沉銀文物第3期有大量金飾金器,大部份來自於蜀王府,因爲大型金器較重,比較接近戰爭發生地,輕小型的金銀器則漂流到較靠下游處。(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長期以來傳聞明末殺人魔張獻忠曾在四川岷江「江口沉銀」,在2017年由大陸考古學家進行大規模發掘後,果然掘出包括大量金飾銀錠在內的3萬多件文物,證實此一數百年的傳說爲真。但是另一有關張獻忠立下「七殺碑」的傳聞卻一直未能證實,歷史與考古學家認爲,歷史雖有張獻忠殺人如麻的記載,但當年史家多配合清朝的政治需要,記載內容多有誇大扭曲之嫌,若以周邊相關證物研判,「七殺碑」很可能爲後人附會之說,實際並不存在。

「七殺碑」的傳說由來已久,傳說指張獻忠入川后不僅殺人如麻,還以殺人爲樂,想出各種凌虐的殺人方式,甚至於在他殺人的地方立碑,碑上刻文:「天生萬物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 殺、殺、殺、殺、殺、殺、殺」,此一說法透過許多民間戲劇章回小說的舖陳,讓後世不少人相信真有張獻忠「七殺碑」的存在。

1934年英國傳教士在四川發現的聖諭碑,碑上刻有「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等文字,被史學家認爲是七殺碑傳說的由來。(圖/網路

據清史學家的記載與實際考古發掘所得,張獻忠確實立過「聖諭碑」,但碑文與「七殺碑」有不小差異出入。這個於1934年由一位英國傳教士在四川廣漢發現的「聖諭碑」上刻有:「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據此推論,後世傳說的「七殺碑」碑文可能是衍生自此,加上張獻忠殺人如麻的戲劇化描繪而成。

張獻忠處於明末天下大亂流寇四起的年代,他與闖王李自成兵分二路,李自成攻入北京,張獻忠則取兩湖而入川。張獻忠本意是四川作爲根據地,重演隆中對策略,天下有事則坐山觀虎鬥,天下大勢已定則舉蜀而降,可謀封王侯。因此入川初期着力經營,但清軍入關後形勢丕變,張獻忠自覺稱王無望,與四川境內各股殘存勢力相互殺伐不止,於絕望之際性情愈加殘暴,有關其殺人如麻的傳言不脛而走。

四川梓潼張獻忠廟在歷史上曾多次被毀後,再多次被重建,可見得張獻忠的歷史地位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重大爭議。圖爲張獻忠廟內的塑像。(圖/網路)

四川博物院舉辦的《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展出大量的金銀器,吸引許多民衆參觀。(圖/中新社

而清軍入川之初即已成功擊殺張獻忠,但四川內外交通不便,清軍此後又花了十多年才逐步肅清張獻忠殘部。而此時四川從明末至清初歷數十年戰亂,早已十室九空,據統計,全川底定時,人民總數較崇禎初期少了9成以上。清軍平定四川后,全國纔算統一,朝廷着手修撰《明史》,當時爲推卸平定四川時的殺戮,因此將人口大量減少的責任推到張獻忠身上,《明史》甚至引用綏寇紀略》、《蜀碧》等野史,指稱張獻忠殺了「6萬萬人」,而明朝最盛時期全國也不過6千餘萬人口,明顯過於誇大。但張獻忠做爲中國史上最著名殺人魔王的地位卻因此而建立,透過民間戲劇的推波助瀾,「七殺碑」之說便成爲民衆堅信不移的歷史傳聞。

一篇題爲《張獻忠誕辰四百一十週年暨張獻忠塑像揭幕慶典儀式》的文章,引起了許多人的訝異。文章是來自於一個名爲「張獻忠研究會」的組織,主旨是「紀念張獻忠這位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圖/微信公號@獻忠故里)

這段歷史的相關研究一直到中共建國之後才略有改觀,主要原因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身份與中共所宣傳的工農兵形象有類似之處。在中共政治力量推動下,大陸的社會主義史學研究卻矯往過正,將張獻忠描述爲殺貪官、開倉賑濟災民的農民起義英雄。此外還考據重修了四川梓潼的張獻忠家廟歷史,每年還爲張獻忠舉行祭祀典禮,稱其爲農民革命領袖軍事家甚至是偉大的民族英雄

這種現象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後,纔有較爲客觀的研究,改變了一些爲政治目的服務的史學觀點。也因此有許多臺灣人到四川后,發現大陸以前還曾爲殺人魔舉行祭典,驚呼不可思議,其實就是受到不同朝代政治需要下的史觀差異造成的扭曲現象。張獻忠做歷史上因亂世而起的草莽流寇,卻能受到兩個相距數百年的朝代做政治利用,恐怕是史上僅有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