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國際」排名掩蓋中國之治

學者指「透明國際」排名掩蓋中國之治。圖爲2018年11月30日大陸國家監委引渡第一案:外逃職務犯罪嫌疑人錦旗引渡回國。(新華社

陸媒環球時報》29日報導總部位於德國柏林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28日發佈2020年全球「清廉印象指數評價結果,中國得分爲42分,與阿根廷科威特巴林等並列第78位,居於中等偏上位置。北京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過勇表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得分和排名整體呈上升趨勢,但由於「透明國際」人員構成、價值理念運作資金以及指數的資料來源均有濃厚的西方背景,該項評價仍不能客觀反映中國反腐敗工作取得的成效。

環時》報導,「透明國際」中國會員組織理事湖南大學教授袁柏順表示,「清廉印象指數」近年來是基於世界經濟論壇等12個專業調查機構的13個資料來源彙總,按照簡單平均法計算,對全球約180個國家/地區公共部門腐敗程度評分和排名。

袁柏順說,「透明國際」開發了多項評測指數,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評測的「清廉印象指數」無疑是當中較具影響力的一項,但外界對它的批評很多且一直存在,其客觀公正廣爲國際社會所詬病

過勇稱,儘管「清廉印象指數」顯示中國近年來得分和排名整體上升,但排名仍沒有客觀全面反映中國反腐敗成就。尤其是在當前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形成鮮明對比的情況下,指數排名總體態勢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

過勇認爲,「清廉印象指數」難以避免地存在意識形態和政治偏見,「即便美國等存在非常嚴重的腐敗,透明國際依然給予較高排名,沒做到客觀公正」。過勇以應對新冠疫情爲例,指2020年中國在應對疫情與反腐敗方面進一步體現出制度優勢。成爲疫情發生以來唯一恢復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反觀西方,治理問題頻發,與疫情相關的腐敗、瀆職和濫用資金醜聞迭出。

袁柏順說,「清廉印象指數」從資料來源到計算方法及其影響,在國際上都存在爭議。比如該指數多個資料來源中,調查羣體爲企業高管專家菁英羣體,而不是普通民衆,多爲外部調查而非受評測國家民衆的感知;計算方法上將資料來源簡單平均導致評價結果的系統誤差,等等。而且,還有更多涉及腐敗是否可以被量化評價等更具理論性的問題。

過勇表示,中國在反腐敗領域取得的發展與中共堅定不移推動反腐敗事業密不可分。除了國內保持對腐敗行爲的高壓態勢,中國反腐敗舉措在國際合作和追逃追贓層面不斷取得成績也是不爭事實

袁柏順說,中國排名上升趨勢從最終的原因來說,當然主要是中國在腐敗治理、營商環境方面的改善以及全球競爭力上升的結果。雖然「清廉印象指數」並不直接、即時反映反腐敗成效,但從長期來看,反腐敗的成效終究會間接體現在對該國或地區公共部門腐敗程度的感知上。對於中國的反腐敗效果,中國廣大普通民衆其實更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