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 關於鄉村慢生活的一場具象化實驗

我毫不懷疑這話的真實性。只要看一看白雲源外那條10多公里的便道上開滿的精品民宿農家樂和餐館,便可以想象旺季時這裡的盛況

冬季的白雲源頗有幾分仙氣

浙江多山水。緊挨着富春江的白雲源,其所在的高山與峽谷地帶,人跡罕至,一千多米高的深山裡森林密佈,深潭碧水、溪水長流。但與陶淵明描述的桃花源不同的是,白雲源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入世的地方,作爲連接浙西浙東的交通要道,這裡是浙西唐詩之路的起點,而唐代著名詩人方幹也出生在景區裡的白雲村

從富春江漫出的一條小河,一路蜿蜒,一直匯入白雲源中那如鏡的碧綠湖泊中。穿過長滿青苔的石頭,跟着溪流逆行向上,不多時便聽到了瀑布的隆隆水聲。冬季雖是枯水期,但大小龍門兩條瀑布依然聲勢浩大,水流在石頭的縫隙中彼此追趕、拍打,激起一片白色水霧,隨即墜入深潭,一切又歸於寧靜。

小龍門瀑布

或許被“岩石上朵朵水花”的意象打動,2014年,三個決定在白雲源開民宿的年輕人,將他們的房子取名爲“巖朵山宿”。

他們的初衷很簡單,都喜歡玩音樂,因此希望有個地方,能讓他們無拘無束地彈彈琴唱歌,也能偶爾舉辦一些小型音樂會和分享會。“這幾年我們也舉行了一些活動,去年臺風夜我們就辦了場小型音樂會,本以爲天氣糟糕,活動怕是要泡湯,沒想到大家都來了。他們說,很享受在山裡唱歌聽歌的感覺。”山宿的管理者Jason告訴我。

巖朵有各種年輕人喜愛的元素

這是當地諸多農家樂型民宿中,不太一樣的一家。輕工業風格的三層小樓,有大大的落地窗和無印風的原木傢俱,在底樓不大但溫馨的公共空間裡,有音樂聽,有電影看、有各種明信片和特產販賣,也有可以攤開電腦和資料的大工作臺,是年輕人喜歡的調調。開業幾年來,雖然價格在白雲源不算具有優勢,但因其設計和品質一直很受自由行遊客的歡迎。最近,巖朵的第二家店也在距白雲源車程約十五分鐘的石舍村開業,這是兩間臨江的白色客房,不設前臺沒有餐飲,預定事宜都在愛彼迎平臺上搞定。

與白雲源不同,石舍村的風景要開闊一些。這個有4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是富春江鎮最偏遠的行政村。疏落的村舍依山而建,有村裡盛產紅茶、毛竹和藥材胡慶餘堂的藥材基地就建在這裡,不過遊客最直觀的感受恐怕還是村裡保存完好的石舍古街與大量明清建築羣。這些老建築如今已通過保護和修葺,配以統一的解說牌,以“舊瓶裝新酒”的模式對遊客開放,或是一處歷史博物館,或是一家特色餐廳,讓村莊的歷史與故事,以某種鮮活的方式,娓娓道來。

石舍村的道路都經過了統一鋪整

白雲源與石舍村都屬於桐廬縣富春江鄉村生活體驗區的一部分,這片總面積約爲62平方公里的地方,還包括附近的蘆茨村、茆坪村,以及嚴子陵釣臺、江南龍門灣等景區。這也是浙江省政府批准的首個鄉村慢生活體驗試點區

在體驗區管委會的騰主任看來,富春江慢生活的特色在於人和山水之間無縫隙的接觸和無芥蒂的交流,人能夠直接地體驗山水之美,鄉野之趣。這是一種完整的生活方式,不是靠單一的住幾天民宿吃一頓農家飯就能體驗的。

鄉村生活的慢與美究竟還是要落到細節上。在石舍村,我見到沿江道路被修整一新,配上了統一的垃圾桶和說明牌,所有的景點都可以通過微信掃一掃來收聽語音解說。騰主任介紹,慢管委秉承着“規劃引領、基礎先行、生態保護、項目帶動”的理念在管理和發展這一片區域。爲改變體驗區僅有嬉水、登山、步行等傳統旅遊項目,慢管委逐步引進了親子運動、農業體驗、手工作坊、文化創作等內容,同時利用體驗區內農村文化禮堂、宗祠、書院等設施,引入電影、書吧、茶吧、咖啡吧業態,目前已經開發形成藍染、花道、茶道、瑜伽、鄉村圖書館、禪修等20餘項文化創意產業和旅遊產品,每週末還會舉辦鄉村集市,從而營造一種慢休閒、深度假的旅遊氛圍,增加遊客停留時間,也進一步拉長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鏈。

冬季,蘆茨灣的遊船也休息了

幾年來,這樣的發展模式不僅使本地的旅遊業蒸蒸日上,也促使不少走出去的當地人迴歸再創業。三村中規模最大的蘆茨村,從十幾年前就已是上海、杭州等地中老年人的農家樂後花園,尤其是夏天旺季時,定點班車每天清晨從上海人民廣場發車,滿載一車車遊客而來。生意固然紅火,但蘆茨村也陷入了度假模式單一化的怪圈。憶松樹嶺民宿的老闆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他本來在杭州做絲綢生意,在看到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後,於2016年回鄉創業,把老房子改成了民宿對外營業。與蘆茨村佔比絕大多數走低價路線的農家樂不同的是,憶松樹嶺主張走高端路線,每間客房的定價都接近千元/晚。儘管收費不菲,還是吸引了不少講究品質的自由行客人,在村裡屬於生意比較好的。自這家民宿開張以來,村裡也陸續出現了好幾家走精品路線的民宿,從某種程度上也改變了蘆茨村住宿業被中低端農家樂壟斷的局面。

馬嶺古道

一個成熟的業態,必定有多種模式多種選擇,住宿餐飲是這樣,風景亦是如此。冬季的蘆茨村絕非旺季,蘆茨灣的水雖碧綠生波,看着卻也寒意刺骨。但比起夏季四處下餃子的盛況,或許也只有秋冬季,才更能感受到富春山居圖裡空靈的水墨意境。

走過晃晃悠悠的吊橋,便是建造歷史也無從記載的馬嶺古道的起點。這條20多公里的古道,古時爲連接金華和嚴州的主要驛道,客商市賈無不來往於此。古道蜿蜒於桐廬、建德、浦江三地交界處的崇山峻嶺中,或穿行在竹海,或起伏於茶園,終點則是浦江縣虞宅鄉馬嶺腳村

這是一條時而土路、時而鵝卵石鋪就的古道,寬度不過1米出頭,一旁是懸崖,一旁是一條深不見底的水渠。路雖有些窄,但勝在平坦好走。冬季又無人,唯有林間潺潺水聲,聲聲鳥鳴。走了半刻鐘,便有一處欄杆圍起的危處。底下刀削斧鑿的崖壁上懸落小股瀑布,直接墜落到碧綠的江水中,幾十米的落差令人有幾分頭暈目眩。這才發現,不知不覺已經走出了蘆茨村,快到蟹坑口的地界了。

蘆茨灣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