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肺癌骨轉移、胸腔積水仍存活7年 醫籲晚期癌勿放棄

李女士標靶治療後的肺部電腦斷層圖,攝於2016年9月。(圖/臺北慈濟提供)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肺癌高居男性女性癌症死因的第一名,因爲發現晚,存活率較其他癌症來得低。62歲的李女士7年前罹患肺腺癌第四期,左肺有6.8*2.7公分腫瘤細胞已轉移到骨頭胸腔積水所幸經標靶藥物治療後,骨頭的癌細胞及胸腔積水消失,腫瘤也縮小至小疤痕1.8*2.3公分,至今維持正常的生活

臺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黃俊耀醫師表示,肺癌分爲肺腺癌、鱗狀上皮癌、小細胞肺癌以及大細胞肺癌,臺灣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有12000人,其中約6-7成是肺腺癌。男性肺癌病人約9成以上有抽菸史,女性肺癌,尤其是肺腺癌的病人有8-9成沒有抽菸史,推測與二手菸害、油煙環境空氣污染或家族有關

▲臺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黃俊耀醫師。(圖/臺北慈濟提供)

黃醫師指出,有8成的患者因爲長期咳嗽、咳血,甚至癌細胞轉移造成骨頭疼痛,就醫才發現是無法開刀的晚期肺癌。肺癌一、二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將近6成,但三、四期患者則低於2成,各國醫藥界對於肺癌的防治投入很多心力,治療方式日益多元發達。

上述這位李女士沒有吸菸史,2009年確診肺腺癌第四期,左肺腫瘤轉移到骨頭且有胸腔積水。經過基因突變檢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呈現陽性,適合以標靶藥物治療。2010年開始服藥,骨頭的癌細胞、胸腔積水逐漸消失,持續服藥至今,腫瘤縮小,而且幾乎沒有皮膚疹、腹瀉、甲溝炎副作用,存活已超過7年。

▲李女士標靶治療前後的骨骼掃描,黃圈顯示腫瘤轉移點。(圖/臺北慈濟提供)

黃醫師表示,標靶藥物對於EGFR陽性的病人控制率可達7成;EGFR陰性的病人則適合傳統化學治療,控制率約5成。他建議肺癌的高危險族羣,例如每天1包煙持續20年或每天2包持續10年,以及父、母方家族超過三位以上罹患肺癌者,建議接受高解析度低輻射高階電腦斷層掃瞄(HRCT)。統計顯示,透過HRCT的早期篩檢,有2成的病人能及早被發現。

黃醫師說,健保的癌症重大傷病效期5年,有些晚期肺癌患者因爲病情控制穩定,已經換髮第二張了,存活超過8-9年而且過着正常的生活甚至可以出國旅遊。他呼籲,不論遇到什麼樣的病人,只要醫師爲病人多思考一些,量身打造治療計劃,都能讓病人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不要因第四期或高齡就放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