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篩檢普及開放診所設電腦斷層 胸腔權威醫籲修法有助提高肺癌存活率

▲推廣篩檢普及 胸腔名醫籲修法開放設備助提高肺癌存活率。(攝影剪輯/記者姜國輝)

▲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蔡俊明教授,長年支持於診所可設置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鬆綁購置許可法規,讓肺癌篩檢普及化。(圖/記者周宸亙攝,下同)

記者萬玟伶/專訪

已經連續20年高居臺灣癌症死亡率第一的肺癌,是臺灣備受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許多人也將其歸咎於生活環境中油煙、二手菸以及日漸嚴重的空氣污染,然而多數患者未能在肺癌前期及時發現、及早治療,恐怕纔是「肺癌」與「死亡率第一」久久無法脫鉤的主要原因!2021年民間團體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出「肺癌篩檢普及化」議題,呼籲鬆綁法規,讓民衆免去大醫院掛號排隊,可就近到一般健檢診所或大型診所做電腦斷層(CT)自費、核磁共振(MRI)檢查;後續亦有舉辦公聽會,討論是否可鬆綁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設置於診所,但迄今行政機關與醫界仍未有共識。

低劑量電腦斷層揪早期肺癌 教授籲:政府應開放修法

3年時間過去了,當時出席公聽會,並作爲支持修改不合時宜法案的代表之一,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兼任主治醫師、好心肝診所特聘胸腔內科蔡俊明教授表示,遲遲未有共識的原因,一是卡在健保資源分配問題,二是擔心篩檢結果被過度診斷而造成民衆恐慌。蔡俊明教授解釋,目前篩檢肺癌所仰賴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輻射劑量較傳統電腦斷層低,並以上、下、側面等多角度拍攝橫切面,得到更爲立體的影像,能觀察到小至0.2公分的結節,因此低劑量電腦斷層在早期肺癌篩檢中,擔任非常關鍵的角色 。

「但就因爲低劑量電腦斷層太敏感了,不少做篩檢的人都會發現有結節,或較爲異常的毛玻璃狀結節,然而這些結節病變成原位癌的機率其實不高,甚至終其一生都不會出現問題。」蔡俊明教授回憶,「曾有患者發現將近1公分的結節,被其他醫師診斷是肺腺癌,還說如果不開刀可能會轉移到腦部,後來病患轉到『好心肝』,我們讓他吃2個月抗生素再做一次斷層,結果結節幾乎縮小到不見。」蔡俊明教授語重心長表示,醫師的判讀非常重要,且病患也應該要有正確觀念,即使發現結節,在無需迫切處理下應以定期追蹤代替開刀治療,「有些病患開完刀發現是良性、覺得好加在很開心,但其實白白捱了一刀,而且讓肺部結構破壞、留下疤痕,這些未來也會是癌變的風險之一。如果不是過度診療,這些風險本來都不會發生,也不會浪費醫療資源!」

▲蔡俊明教授認爲,當診所也能購置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機器,讓有需要的民衆自費篩檢,大家就不用全擠在大醫院掛號排隊,但同時診所管理與病患觀念也需要一併提升。

國人健康管理觀念提升 肺癌篩檢也可比照腸胃鏡自費此外,有一派人也擔心若開放診所購置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機器,讓篩檢普及化,可能也會造成健保資源浪費。蔡俊明教授以近年民衆自費檢查的腸胃鏡來說明,「普遍民衆已經有使用者付費、個人健康管理這樣的意識與觀念,像在日本,醫師也會在病患能負擔自費的情況下,去建議患者使用藥物與治療及篩檢方式。因此,我認爲肺癌在日本的存活率較高,不是因爲日本醫生比較厲害,而是相對來說有其制度。」因此蔡俊明教授強調,開放診所購置篩檢機器,但同時要求做好管理制度、提升準確的診斷率,能做到這兩點的話,肺癌篩檢普及化也纔有其意義。

「雖然目前針對有肺癌家族史的45歲以上女性、50歲以上男性,可每2年免費進行一次肺癌篩檢,但依我在臨牀上的經驗,現在最好30歲以上就可以先做第一次篩檢,若無異狀那就定期每2~3年做一次,若有結節需追蹤,就半年到1年做一次。」蔡俊明教授也表示,肺癌的成因相當複雜,包括吸菸、二手菸和空氣污染等環境因素,體內代謝機制無法進一步代謝致癌物質,在體內累積並破壞DNA,也是可能形成肺癌的重要因素之一。身體的免疫機制亦扮演着重要角色,當癌細胞形成時免疫機制無法有效消滅它,也有可能導致肺癌形成。

至於平常該如何保養肺部?蔡俊明教授笑言很簡單,「當空氣不好時,就儘量少出門,當然也要避免空污嚴重時在外運動慢跑。」最後他懇切道,醫療資源應該要分散,而不是都擠在大醫院,當法規鬆綁了、管理做好了,接下來就是讓市場良性競爭,對病患來說才能享受更方便與兼顧品質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