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錯當骨刺治 車禍才知是腦癌...5公分大瘤壓左腦
▲手麻無力當「骨刺」治,車禍就醫方知腦中藏5公分大瘤。(圖/記者嚴雲岑攝)
42歲的蔡姓病患3年前開始右手中指莫名發麻,因症狀類似一度當成骨刺、中風治療,右手仍日漸無力,復健3個月後甚至不由自主抽動,後因車禍經檢查才得知罹患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5公分大的腫瘤壓迫到左大腦神經,轉至北醫附醫治療時已有神智遲鈍情形。所幸醫療團隊透過精準醫療定位切除腫瘤,病患術後2、3天已可操作遙控器、看電視,化解術後昏迷、癱瘓和生命危險的威脅。
北醫附醫神經外科蔣永孝主任表示,原發性腦癌共分4型,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爲最嚴重的那一型,目前致病機轉不明。據統計,全臺每年新增的原發性腦癌個案約600至700例,其中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一年約新增280至300例;腦癌病患會因腫瘤壓迫的大腦功能區不同,出現不同症狀。
蔣永孝指出,病患的腦瘤約5公分大小並壓迫到左大腦,由於左大腦掌管右側肢體運動、認知功能、語言功能、記憶力等,病患的右上肢纔會陸續出現發麻、無力、抽動的症狀,且病患求診時已無法正常交談,語言功能明顯受到影響。
北醫附醫由影像醫學部、神經外科、放射腫瘤科組成醫療團隊。藉由精密的手術前神經影像檢查和分析,定位出腦中掌管全身運動功能的「皮質脊椎束」的位置及腫瘤侵犯的範圍,兩種影像互相搭配,協助執刀醫師精準掌握腫瘤位置並避開重要的腦部神經功能區,將開刀後神經損傷的風險降到最低。團隊目前並投入相當精力,研究腫瘤基因及影像和疾病治療效果之間的關聯性,期望能提供此類病友最尖端的治療。
▲病患蔡小姐(中)術後語言與肢體能力皆有大幅進展。(圖/記者嚴雲岑攝)
蔣永孝說,原發性腦癌的手術風險極高,主要是因爲腦癌位置常發生在重要功能區,且癌細胞通常會夾宿在正常細胞中,難以準確安全分離,切除過程可能造成神經功能損傷,術後恐面臨無法說話、昏迷不醒甚至癱瘓等後遺症。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若放任不理,患者恐在半年內昏迷喪命;若切除98%以上的腫瘤,平均存活時間爲2年至40個月不等,因患者化療與復健程度而異。
雖然目前致病機轉不明,但他也提醒,若民衆發現自己手指發麻、無力、不自主抽動,且經治療後症狀未改善,反有加劇、影響範圍擴大等趨勢時,應儘早進行詳細檢查,以免錯過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