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發現冠狀動脈硬化機轉 臺美研究大突破

研究團隊合影,由左至右北榮醫學研究部邱士華主任、侯明志院長許惠恆院長、陽明交大林奇宏校長、陽明交大醫學院陳震寰院長、北榮實證醫學中心鄭浩民主任。(北榮提供)

冠狀動粥硬化是因血管油脂堆積,造成斑塊而阻塞血流的慢性發炎疾病,根據衛福部統計處2019年統計,動脈硬化相關疾病的死亡率高達27.5%,僅次排名第一的惡性腫瘤,臺北榮總與陽明交通大學過去5年來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合作研究發現,信使核糖核酸甲基化與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有高度相關,可望開發出粥狀硬化的早期診斷方法,降低動脈硬化的死亡率。

過去甲基化的研究多着重在DNA,直到最近10年世界研究趨勢才着重在信使核糖核酸,北榮醫學研究部主任、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邱士華表示,哺乳類動物體內有至8成的RNA會甲基化,這次研究發現透過腺病毒攜帶基因抑制劑(抑制甲基化轉移酶)可抑制冠狀動脈的發炎反應,進而達到縮小動脈斑塊堆積的效果,根據動物實驗結果,至少可縮小50%。

北榮心臟內科醫師鄭浩民指出,動脈粥狀硬化的病程依序脂肪堆積、纖維班,進而演變成複雜性病變,等到出現複雜性病變就容易發生心肌梗塞心臟病等危險病變,這次發現也有助於未來開發早期診斷動脈粥狀硬化的方法,透過檢驗甲基酶的方式,來幫助醫師診斷與治療。

邱士華說,這是全球首次在冠狀動脈發現粥狀硬化的機轉,研究論文已於去年12月30日刊登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目前已完成小鼠的動物實驗,估計還要再花5年的時間纔會進入人體試驗

若人體試驗也證實抑制甲基化轉移酶能有效縮小冠狀動脈的斑塊,鄭浩民說,將可大幅改善現行鍼對冠狀動脈硬化患者的治療方式,未來就能透過先縮小斑塊,後進行藥物治療的方式降低病患的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