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情懷還是撈錢?關於遊戲改編電影的那些事

愛玩網百萬稿費活動投稿,作者 暴雪boy_神焰,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最近這兩年對遊戲改編電影都有着非凡的意義:於剛剛過去的2016年我們就在銀幕上迎來了《憤怒的小鳥》、《瑞奇與叮噹》、《魔獸》等遊戲名作的改編電影,緊接着《刺客信條》與《生化危機6:終章》亦在新舊年交替之際強勢上映,而《最終幻想15:王者之劍》也被官方確認會登陸內地,這些似乎宣示了一種趨勢:第七藝術(亦即電影)與第九藝術(亦即電子遊戲)的聯姻正逐漸爲主流文化產業市場所接受。

真的如此麼?

《最終幻想15:王者之劍》

觸電大銀幕:遊戲改編電影發展簡史

如今普遍認定好萊塢同電子遊戲的第一次靈感碰撞產物是問世於1993年的真人電影《超級馬里奧兄弟》,其製作人是著名電影人、數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羅蘭·約菲。

早在1991年羅蘭·約菲就有了將任天堂超人氣遊戲《馬里奧》給改編成真人電影的點子,儘管他絕對不是第一個有類似想法的人,但約菲大叔貴在知行合一想到就做,爲此他特意前往日本京都的任天堂總部拜訪了當時的任天堂社長山內溥老爺子,最終約菲的誠意打動了任天堂,讓其以大約200萬美元的超低價成功購得了《馬里奧》的電影改編授權(按照任天堂的說法,其他買家的開價都在500萬美元以上,甚至高達1000萬美元),而相關新聞被曝光後立即成爲了當時好萊塢的熱議話題。

真人電影《超級馬里奧兄弟》

緊接着,約菲還力邀曾獲得過英國影視藝術學院獎、金球獎的知名演員鮑勃·霍斯金斯片中飾演馬里奧大叔。值得一提的是,爲強調影片同遊戲之間的聯繫,片方還特別啓用了遊戲《馬里奧》的主題曲作爲電影的片頭曲。

《超級馬里奧兄弟》真人電影的預算投入高達4800萬美元,迪士尼的子公司好萊塢影業全程參與了其的製作與發行,甚至連《馬里奧》之父宮本茂都專程出席了影片在美國佛羅利達州迪斯尼世界的首映會來給其造勢。

《馬里奧》之父宮本茂在電影首映會上同劇組成員的合影照

可惜的是,由於《超級馬里奧兄弟》真人電影那異常糟糕的劇本將遊戲原著世界觀改得面目全非,比如片中馬里奧兄弟跳得高是因爲他們裝備了飛行鞋,萌物耀西成了一個小寵物恐龍等,直接導致影片上映後惡評如潮,其最終票房收入僅僅2190萬美元,而主演霍斯金斯更是在多年後公開表示參演該片乃自己電影生涯中最可恥的污點。

無論如何,《超級馬里奧兄弟》真人電影畢竟是開創了遊戲改編電影的先河。緊隨《超級馬里奧兄弟》真人電影之後,在1994年,Capcom授權環球影業拍攝了《街頭霸王》(以下簡稱《街霸》)的真人電影,該片預算投入爲3500萬美元,演員陣容極度豪華:由好萊塢動作巨星尚格·雲頓領銜飾演古烈,澳洲流行天后凱莉·米洛飾演嘉米,而多年後因在迪斯尼動畫大片《花木蘭》裡爲花木蘭配音及於美劇《神盾局特工》中飾演瑪琳達·梅而爲國人所熟知的女星溫明娜於該片中飾演春麗

《街頭霸王真人版》裡的春麗和嘉米,現實中的溫明娜與凱莉·米洛

《街霸》真人電影的總票房收入高達9942萬美元,當然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街霸》遊戲的超高人氣以及電影的動作片基調同遊戲原著本身的高度契合。實際上,廣大玩家對這部電影相當不買賬(主要是吐槽電影裡諸多角色的造型非常毀童年),倒是Capcom基於電影的世界觀與角色造型而趁熱打鐵推出了兩款衍生遊戲作品,反響居然還算不錯。

《街霸》真人電影改編遊戲使用了很多電影的截圖作爲遊戲過場動畫,比如這張……

附帶一提,在《街霸》真人電影上映的15年後,也就是2009年,Capcom聯合20世紀福克斯公司推出了又一部《街霸》真人電影《街頭霸王:春麗傳》,片中飾演春麗一角的是克莉斯汀·克魯克,此前她因爲在《超人前傳》系列電視劇飾演超人的高校女友而爲觀衆所熟悉。不過,《春麗傳》的預算投入是5000萬美元,票房收益卻僅有可憐的1280萬美元,其口碑也是平平。

《街頭霸王:春麗傳》講述了春麗從一個小女孩成爲一個格鬥高手、最終爲父報仇的故事

1995年,在遊戲改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一席之地的作品《真人快打》(內地引進本片時將其譯作《魔宮帝國》)震撼問世,該片改編自Midway Games的同名超人氣限制級格鬥遊戲系列(注:《真人快打》系列前幾作都採用了真人藍幕錄像捕捉再導入遊戲的製作流程,這也是其中文譯名的由來),而本片的男主演則是國人非常熟悉的功夫明星仇雲波(還記得《死亡飛車》系列電影裡的14K一角麼),片中他飾演來自地球的少林僧侶劉康,至於在《007:殺人執照》裡有着搶眼表現的女星塔麗薩·索托則飾演吉塔娜公主,後者於影片裡同劉康發展了一段浪漫關係。

塔麗薩·索托飾演的吉塔娜公主,美哭了……

《真人快打》電影創造了一個奇蹟:雖然該片預算僅有可憐巴巴的1800萬美元,最終卻創造了近1.22億美元的驚人票房,初入好萊塢的仇雲波本人亦因這部電影而聲名大噪。反過來,《真人快打》電影的喜人成績也使得片方新線影業信心爆棚,在2年後又耗資3000萬美元爲其打造了續集《真人快打2:大殲滅》,不過這部作品的票房只有區區5130萬美元。

《真人快打》電影劇照

以上提及的幾部遊戲改編電影都是由專業電影人士領銜製作,遊戲公司除了提供IP品牌授權,頂多就是做下創意顧問和協助工作啥的,但在1999年,一部由專業遊戲設計師操刀的遊戲改編電影橫空問世,它就是《銀河飛將》(《Wing Commander》,內地引進本片時按標題字面意思將其給直譯作《鐵翼司令》,囧)。

電影《銀河飛將》由遊戲原著的設計師克里斯·羅伯茨親自執導,爲此羅伯茨特意於1996年成立了公司Digital Anvil聯合20世紀福克斯公司製作該片,他本人甚至還在電影結尾處客串了一個龍套角色。奈何電影《銀河飛將》的預算投入爲3000萬美元,上映後的票房收入才1157萬美元,羅伯茨本人的事業生涯更是因此而一蹶不振,直到多年後才通過創下了Kickstarter衆籌記錄的科幻遊戲《星際公民》而重新成爲公衆焦點。

克里斯·羅伯茨的歸來之作《星際公民》,該作雖尚未發售,卻已創下了Kickstarter衆籌記錄

話說回來,當年羅伯茨高調進軍電影產業絕非一時頭腦發熱,早先由他領銜開發的遊戲《銀河飛將3》裡就大量使用了FMV式真人電影過場動畫,甚至遊戲裡主角的飾演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克·哈米爾——《星球大戰》系列電影裡天行者盧克的御用演員。

《銀河飛將3》裡有大量真人電影元素

進入21世紀後,好萊塢電影巨頭派拉蒙也瞄上了遊戲改編電影,對應的作品即爲其根據Eidos的超人氣動作冒險遊戲《古墓麗影》系列而拍攝的同名真人電影,由好萊塢女星安吉麗娜·朱莉於片中飾演遊戲原著的女主角勞拉,另外當時沒打響名氣的男星丹尼爾·克雷格也在片中飾演了勞拉的前男友。

《古墓麗影》真人電影上映於2001年,它以1.15億美元的預算斬獲了約2.75億美元的票房,這個成績鼓舞派拉蒙在2003年爲其推出了續集,取景地涵蓋了中國香港,而港星任達華、尹子維以及吳耀漢亦在片中飾演了幾位佔重要戲份的反派,不過這次派拉蒙以9500萬美元的預算投入僅收穫了1.57億美元的票房,再加上朱莉無意繼續飾演勞拉這個角色,於是《古墓麗影》真人電影系列就此被雪藏了好多年。

好消息是數年後MGM從派拉蒙處購得了電影版權,《古墓麗影》真人電影新篇章的製作計劃亦被重新提上日程,目前官方現已對外確認奧斯卡獲獎女星Alicia Vikander將會在最新的《古墓麗影》真人電影裡飾演勞拉,此外國人熟悉的男神吳彥祖亦會出鏡。

安吉麗娜·朱莉主演的《古墓麗影》系列真人電影普遍受到觀衆與遊戲迷的一致好評

緊隨《古墓麗影》影片化腳步的,是Square的《最終幻想:靈魂深處》,這部電影的上映日期同《古墓麗影》真人電影間隔不到一個月,導演則是《最終幻想》之父阪口博信(繼前述《銀河飛將》真人電影之後,又一遊戲開發者執導電影的實例)。雖然《最終幻想:靈魂深處》採用了劃時代的CG技術打造,製作成本更是高達1.35億美元,但其票房卻只有8510萬美元,直接導致Square出現了巨大的財務赤字,阪口博信引咎辭職不提,Square最終被迫在2003年同Enix公司合併,並就此走上了手遊大廠、炒冷飯大廠的不歸路。

坑死Square的《最終幻想:靈魂深處》

與《最終幻想:靈魂深處》的慘淡收場成鮮明對比,問世於2003年的《生化危機》真人電影無論票房還是口碑都相當不錯,不過很大一部分它得益於影片與遊戲原著本身就基於恐怖、喪屍等流行題材打造,說白了就是對《生化危機》遊戲絲毫不瞭解的觀衆可以直接把它當一部恐怖片看,再就是導演保羅·安德森當年就是《真人快打》遊戲改編電影的掌鏡人,對恐怖片以及B級片的拍攝也有深厚的經驗,故其在執導本片時可以說是如魚得水。順帶插播一條花邊:影片的女主演米拉·喬沃維奇後來成了導演的老婆……

《生化危機》真人電影第一作以3500萬美元的預算賺取了逾1億美元的票房,其的成功令片方Screen Gems一口氣推出了4部續作(其中拍攝電影《生化危機5》時片方請到了國內女星李冰冰飾演角色愛達·王),總票房收入超過9億美元,而耗資4000萬美元的完結作《生化危機6:終章》才上映沒幾個月,其累計票房已突破1.35億美元。

《生化危機》真人電影推出後大獲成功

總而言之,有了上述幾部作品或成功或不成功的鋪墊在前,接下來遊戲改編電影就正式在好萊塢以及其他國家與地區的電影市場裡崛起,於是我們見證了《毀滅戰士》真人電影里長達數分鐘向原作致敬的FPS鏡頭,改編自同名恐怖遊戲並沿用了遊戲原聲配樂的靈異電影《寂靜嶺》,大打美女帥哥牌的《生死格鬥》,警匪大片《馬克思·佩恩》,帶着濃濃迪斯尼味道的《波斯王子:時之沙》,以及僅僅只是頂着同名遊戲名號的《極品飛車》……

《生死格鬥》電影改編自知名賣肉格鬥遊戲《死或生》(DoA)系列

期間我們甚至還見證了一位導演因爲其對遊戲改編電影孜孜不倦的“愛”而爲大衆所熟知,他就是德國導演烏維·鮑爾,此人在2003年以前完全可以說是籍籍無名,但之後他就開始熱心藉助銀幕摧殘諸多經典遊戲品牌,包括將《鬼屋魔影》、《吸血萊恩》、《死亡之屋》、《孤島驚魂》、《喋血街頭》等遊戲改編成真人電影,並且它們無一例外是爛片(汗),其中於影片《喋血街頭》中鮑爾還特別出演了一位遺言爲“我恨電子遊戲!”的龍套角色。在2008年,烏維·鮑爾甚至想從暴雪處獲得《魔獸》的電影改編授權,結果意料之中地遭到了暴雪官方的嚴詞拒絕。

“熱衷”遊戲改編電影的魔之導演烏維·鮑爾

迄今爲止,票房最撲街的遊戲改編電影當屬改編自萬代南夢宮同名格鬥遊戲的《鐵拳》真人電影,該片問世於2009年,由華納兄弟發行,《24小時》、《越獄》、《尼基塔》等人氣美劇的導演德懷特H·裡特執導,預算投入爲3000萬美元,結果正式上映後的票房連100萬美元都不到,這還沒完,在2014年,不死心的片方居然又爲它出了一部前傳電影《三島一八的復仇》,說不是爲了洗錢估計都沒人信……

附帶指出,前面筆者所提及的遊戲改編電影都以大手筆製作的好萊塢作品爲主,不過其實遊戲改編電影什麼的在ACG產業異常發達的11區根本不算啥事兒,因爲日本的文娛產業方針是隻要市場利潤空間存在,遊戲、動漫、影視這三者間隨時都能無縫轉化。最直接的例子莫過於任天堂的《精靈寶可夢》系列,在遊戲第一代作問世的次年,也就是1997年,東京電視臺就播映了由湯山邦彥執導的改編動畫片(內地引進時將其翻譯爲《寵物小精靈》,另有《神奇寶貝》、《口袋妖怪》等叫法),而在1998年,《精靈寶可夢》的首部改編劇場版動畫電影《超夢的逆襲》也正式上映,後者以3000萬美元的預算賺取了1.64億美元的票房,一度成爲史上最賣座的遊戲改編電影,直到2001年才被《古墓麗影》真人電影的成績給超越。

小智、小霞、小剛以及火箭隊陪伴我們度過了童年

類似的11區遊戲改編電影成功例子還包括《如龍》真人電影、《街霸》動畫電影以及《最終幻想7:聖童降臨》等,特別是《最終幻想7:聖童降臨》,很多對《最終幻想》系列完全不熟悉的國內觀衆正是通過它第一次知道並迷上了《最終幻想》系列遊戲,並就此成爲克勞德和蒂法女神的腦殘粉有木有?

遊戲迷心中永遠的女神——蒂法

改編自世嘉同名黑幫題材遊戲的《如龍》真人電影

在中國大陸,電子遊戲同影視的聯姻則主要是體現在一系列的影視劇上,比如經典RPG遊戲《仙劍奇俠傳》、《軒轅劍》、《古劍奇譚》、《劍俠情緣》等均對應有明星雲集的真人影視劇,並且它們在播映後取得反響都還不錯。至於國內對遊戲改編電影嘗試則集中於子供向的動畫電影上,代表作包括了《洛克王國》系列以及《龍之谷》,當然也有例外,比如《仙劍奇俠傳》的真人電影已處於緊密籌備階段,投資方包括了崑崙萬維、萬達等,再就是由日本光榮聯手中國3D數碼娛樂公司打造的《真三國無雙》真人電影,後者預計在2017年上映,包括馮紹峰、彭于晏等巨星都有望參演。

《真三國無雙》電影版發佈會現場照

小議:遊戲改編電影該怎麼拍

資本是理性的,更是永遠逐利的,也因此普通人動輒掛在嘴邊的所謂情懷,對資本大佬而言除了能用來做促銷口號外幾乎一文不值。

弄清楚這個大前提,我們就不難明白遊戲改編電影無非電影製片商和遊戲廠商在共同利益驅使下合作催生的產物:電影廠商看中了玩家羣體所對應的潛在票房號召力,而遊戲公司則想從IP授權裡賺一筆,順帶地藉此爲自家作品做下宣傳。

於是乎這直接導致遊戲改編電影在製作初期就處於一種極爲尷尬的局面:若導演將影片拍得太忠實於原著,那麼非玩家很大概率會看不懂劇情,進而對影片的口碑乃至票房成績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就連遊戲粉絲也會噴導演太拘泥於原著而缺乏創意。那麼無視原著而純粹從商業角度出發拍攝呢(實際上,很多導演壓根就不玩電子遊戲)?OK,票房能否得到保證且不提,請先做好被粉絲口誅筆伐的準備吧。

電影《波斯王子:時之刃》

實際上,即便是得到了暴雪官方緊密參與的《魔獸》真人電影,正式上映後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這個難題。暴雪的解決方法是:在《魔獸》電影開拍初期就通過一系列的商業授權合同而爭取到了主動控制權,甚至影片的聯合編劇就是參與過多部《魔獸爭霸》遊戲作品製作的暴雪總裁克里斯·梅森。

即便如此,據國外網站Metacritic顯示,各大專業影評媒體給《魔獸》真人電影的評分完全可以用慘淡來形容,很多影評都吐槽稱導演意圖將太多的劇情通過一部電影來予以展現,結果顧此失彼,直接導致影片對登場角色的刻畫顯得過於平面化,雖然遊戲玩家可以藉助自己玩過的《魔獸》系列遊戲進行“腦補”,但很多不熟悉遊戲原著的觀衆看着就很是困惑了。

對比之下,以《生化危機:惡化》及前面提及的《最終幻想7:聖童降臨》、《最終幻想15:王者之劍》等(或許我們直接稱其爲“遊戲衍生電影”更合適:)就提供了另一種商業思路:它們大都由遊戲廠商親自操刀,甚至這些遊戲廠商通常在玩家中有着“動畫大廠”的綽號,或者製片方過去就爲對應遊戲製作過動畫過場,對於遊戲的世界觀或者說各種劇情設定都稱得上熟悉。

此類遊戲衍生電影的好處是玩過遊戲的玩家看了百分百會懂,並且它們還能同遊戲原著形成微妙的聯動(比如EA聯合Film Roman出品的兩部《死亡空間》動畫電影在劇情上就充當了《死亡空間》系列前兩代遊戲的前傳,而《最終幻想15:王者之劍》於劇情上亦扮演了遊戲《最終幻想15》的前傳),至於代價也很明顯,那就是影片盈利會因爲作品過於粉絲向而得大幅縮水。

《死亡空間》玩家不能錯過的《死亡空間》動畫電影,在劇情上同遊戲的聯動相當棒

我們還應注意到另一種特殊存在——電影《無敵破壞王》和《像素大戰》宣告了遊戲與電影聯姻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不直接做特定遊戲的電影改編,而是將遊戲品牌元素給有機且有趣地整合到電影中去,好比《無敵破壞王》裡任天堂遊戲反派庫巴大魔王、世嘉遊戲角色索尼克、《街霸》遊戲人物包括肯與春麗等均作爲配角登場,而《像素大戰》裡更是出現了大量經典街機遊戲角色像大金剛、小蜜蜂、吃豆人,甚至《吃豆人》遊戲之父巖谷徹也在片中客串了一把。

《無敵破壞王》裡有大量玩家耳熟能詳的知名遊戲角色出場

可以預見的是,在這個“IP爲王”的新娛樂時代,繼以漫畫超級英雄改編真人電影風行一時之後,遊戲改編電影將會逐步引領起電影界的新潮流,實際上,包括育碧和動視這樣的遊戲巨頭都先後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工作室,而《魔獸》真人電影上映時的空前火爆也對此做了最好的印證,就讓我們期待於不遠的將來,玩家能見到更多優秀的遊戲改編電影上映吧!

歡迎參加——愛玩網百萬稿費徵稿活動:當金牌作者,開本站專欄,領豐厚稿費,得專屬周邊!

遊戲專欄投稿信箱:otaku@vip.163.com

歡迎關注愛玩APP【精選】板塊,更多精彩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