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強國應放棄疫苗民族主義(葉家興)

美國官員表態支持臺灣取得疫苗,卻至今未把疫苗賣給臺灣,引發網友討論。(圖/美聯社

美國宣佈將再與其它國家分享2000萬劑新冠疫苗之際,中國國務委員外長王毅19日在聯合國安理會高級別會議上,敦促所有有能力國家緊急向非洲提供疫苗。(中國外交部資料照)

5月中下旬,臺灣新冠病毒疫情惡化,確診與死亡人數都逐日增加。面對醫療資源逐漸吃緊,站在第一線的各縣市首長除了調動資源被動防禦之外,並強烈呼籲衛福部加快全民疫苗施打進度。然而,臺灣進口疫苗短缺,國產疫苗只聞樓梯響,於是病毒突破了庶民百姓的口罩,也打入了抗疫前線醫護人員及維護秩序的警察的防護系統。愈多的前線人員被匡列、隔離,也就意味着抗疫防線裂縫不斷加大。

包括前高雄市韓國瑜市長呼籲「人命關天,疫苗優先」,臺北市南投縣等一些地方首長也想盡辦法希望儘快取得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的疫苗。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認爲「疫苗的購買,必須由中央統籌,配合中央整體防疫策略。」並且保證8月底會有1000萬劑疫苗可用。然而臺灣還能再等3個月嗎?期間還會有多少人感染、死亡?

關於新冠疫苗,臺灣那頭是望穿秋水,香港這頭卻是乏人問津。25日,港府表示爲避免浪費疫苗,不排除利用WHO的疫苗全球獲取機制(COVAX)等管道,捐給其他更需要疫苗的地方。港府早前進口科興疫苗(中國大陸研發)與復必泰疫苗(中德共同研發)各約200萬劑,但截至5月中,已使用的科興及復必泰疫苗分別僅約94萬劑和123萬劑。由於香港疫情緩和,本地確診個案連日清零,市民接種疫苗意願不高。而新冠疫苗有一定期限,尤其復必泰疫苗只可儲存3至4個月。在全球疫苗供應緊張的情況下,爲免浪費疫苗,港府正估算可能過剩的疫苗,希望透過COVAX或其他途徑捐贈到其他地方。

疫苗滯銷與疫苗短缺,天堂地獄般的對比,正是全球疫苗「馬太效應悲歌縮影。新冠疫苗在國際間出現「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兩極分化現象。富國如美國、英國、加拿大都囤積着足夠供全體國民打接近10劑的疫苗數量。然而,除非立法強制,富國裡的不少國民都是「疑苗主義者」,根本不會主動施打。因此現在甚至傳出,美國囤積的疫苗到多到可以直接在好市多接種。

反觀窮國弱國根本買不到西方大藥廠昂貴、需要特低溫保存的疫苗。這也使得中國大陸的兩款傳統滅活疫苗得以大量輸出,並且在阿聯酋、埃及等國成立海外生產線,供周遭十多個國家廣泛使用。而大陸的此種作法,與其說是疫苗外交的政治目的,更無寧說是疫苗經濟學的外部效益考量

1年多來,人們對新冠病毒的研究與瞭解愈來愈多。由於此病毒快速傳播變異的特性,防疫具有非常顯著的外部效果。窮國如果欠缺疫苗,一直不斷有人確診,病毒就有機會一直變異、傳播,讓已接種疫苗的富國人們根本無法防禦新的變異病毒。相反,如果疫情嚴重的地方可以儘快接種疫苗,逐漸產生個體抵抗力,配合社交距離、隔離等防疫措施,讓新冠病毒不再變異傳播,全世界纔有可能一起形成羣體免疫力

美國近萬人在打過疫苗後確診、甚至重症死亡的「突破性確診」案例也說明,新冠病毒可能已經變異,不再是當初基因序列的模樣,使既有的疫苗無法完全抵禦「新新冠病毒」。加上人類疫苗研發的速度,可能不及新冠病毒變異的速度,如果不盡快在全球範圍內控制新冠疫情,就會形成人類正常發展的長期困擾。

因此,富國必須放棄各自爲政的「疫苗民族主義」,扭轉全球疫苗「馬太效應」的悲歌,爲創造疫苗經濟學的外部效益而共同努力,追求全世界人民一起形成羣體免疫力。否則,人類就會永遠成爲新冠病毒的奴隸,脫掉口罩的正常生活永遠沒有到來的一天。

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