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化川普危機爲轉機(邱達生)
在溫哥華舉行的CPTPP執委會中,臺灣與中國的入會申請被擱置。圖爲CPTPP成員國在智利聖地牙哥舉行的會議後合影。(美聯社)
隨着川普即將再度入主白宮,其保護主義政策將掀起新一波全球經濟震盪。川普多次表態將重啓貿易戰,計劃對多數進口商品課徵新關稅,目的是縮減美國貿易逆差;然而這樣的政策不僅將對包括臺灣在內的亞洲經濟體帶來嚴峻挑戰,也將深刻改變全球供應鏈的運作。
在美國的主要進口國中,亞洲國家包括中、日、韓、越、臺灣及印度,共佔美國進口總額的32%,不無可能是川普新措施的目標,屆時勢必迫使企業重新評估供應鏈佈局。對臺灣而言,傳統出口產業面臨更高關稅障礙的同時,高科技產業亦難以置身事外。以半導體產業爲例,川普可能要求相關企業將更多製程遷往美國,不僅增加生產成本,亦將衝擊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在此背景下,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或許是緩解壓力的選項之一。臺灣長期以來致力於爭取加入CPTPP,希望藉此擴展經濟合作範疇;然而政治現實成爲這一目標的主要障礙。例如近日在溫哥華舉行的CPTPP執委會中,臺灣與中國的入會申請被擱置,優先討論哥斯大黎加的提案,部分成員國更因「一箇中國」政策對臺灣申請案態度保留。
作爲全球約15%經濟規模的高標準經濟合作體系,CPTPP是臺灣嚮往已久的經貿平臺。雖然臺灣在經貿規範的準備上已然充分,但政治因素依然使臺灣的入會佈滿荊棘,意味着臺灣在國際經貿舞臺上,不僅需要追求經濟利益,也必須面對地緣政治的壓力。
面對川普政策可能帶來的挑戰,臺灣應採取務實而前瞻的策略來應對。首先是深化供應鏈多元化,企業應加速在東南亞與南亞佈局,降低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特別是在電子產業,應結合當地合作伙伴,打造區域內的供應鏈生態系。
其次,強化內需市場也屬關鍵,透過發展永續經濟相關的內需驅動型產業,可以減少對出口引擎的依賴,提升經濟韌性。此外,臺灣應靈活運用經濟外交手段,在短期內無法加入CPTPP的情況下,積極與其他經濟體推動雙邊協議,探索更多彈性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
更重要的是,臺灣需進一步提升科技競爭力。作爲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導者,臺灣應繼續投入新興技術的研發,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同時確保供應鏈安全。在國際政經局勢動盪之際,技術創新是臺灣保持競爭優勢的根本之道。
川普的貿易政策無疑將爲全球經濟增添不確定性,亞洲更可能成爲美中競爭的主戰場。在這場新的經貿角力中,臺灣不僅要因應挑戰,也要抓住機會,憑藉技術優勢與供應鏈地位,靈活掌握並適應國際局勢的變化。透過公私部門的緊密合作,制定長遠的策略,臺灣才能在新經濟秩序中保有核心位置,並在全球舞臺上重新定義角色。這場變局,雖是危機,不排除也是轉機。
(作者爲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