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去中化 臺海危機最大變數(羅慶生)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新華社)

大陸外長王毅日前在人大會議平臺舉行線上國際記者會,由於烏克蘭戰爭烽火正炙,王毅的表述自有權威,記者會因而格外受到矚目。

王毅穩健地闡述中國在烏克蘭戰爭的中立立場,但也像綿裡藏針般不着痕跡地批判西方。例如對路透社記者提問:中國是否會擔心因拒絕譴責俄羅斯而損害自身國際地位時,他表示,解決烏克蘭問題需要的是冷靜和理性,而不是火上加油,激化矛盾。

王毅也宣示了與俄國的關係穩固。對俄羅斯記者擔心西方日益增強的集體制裁壓力,王毅強調中俄關系是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基礎上,更不受第三方的干擾和挑撥。此說法顯示大陸應不會加入譴責俄羅斯的行列,或是配合美國和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的行動。

同時,他也藉機表達對美方不守承諾的不滿。NBC記者指出美國兩黨在加強與中國全面競爭上已達成共識,詢問他是否擔心中美關係持續惡化。王毅批判美方多次表示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臺獨,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對抗,但這「四不一無意」的表態始終漂浮在空中。

對臺灣人來說,最關心的或許是彭博社記者的提問,他詢問了烏克蘭問題與臺灣問題的異同,以及臺海當前發生衝突的可能性。王毅先強調兩者不能比,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烏克蘭問題則是兩個國家間的爭端,接着將臺海局勢緊張歸之於民進黨拒不認同一箇中國原則、企圖改變兩岸同屬一中現狀、歪曲臺灣歷史、割裂臺灣根脈,也指控美國一些勢力爲遏制中國振興,鼓動臺獨勢力發展等等。這些例行性說法政府當然不喜歡聽,陸委會難免也要例行性的批駁。但也正因是例行性說法,反而值得慶幸,因爲這表示大陸的對臺政策「還沒有」改變。

事實上,瞭解中共的戰略思維就知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只要沒有改變,解放軍發動攻臺戰役的可能性幾乎爲零。藉演習之名調動部隊,而突然發動攻勢是西方的戰略思維,中國強調「師出有名」,強調發動戰爭要有「令民與上同意」的「道」。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間發動戰爭,將無法獲得大陸的民意支持。

問題是,這政策現在沒有改變,不表示以後不會變,而一旦改變,臺灣再行動就會來不及。

在記者會上,王毅說烏克蘭問題錯綜複雜。的確如此。導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原因非常複雜。俄羅斯動手固然有錯,美國與北約也絕非無辜。而烏克蘭呢?烏克蘭的錯,或許就是未曾傾聽俄羅斯的聲音,對俄羅斯的訴求毫不在意,終於引起了俄羅斯反撲。

就如同俄羅斯是烏克蘭的戰略對手,中國大陸也是臺灣的戰略對手。烏克蘭危機告訴我們,不傾聽對手聲音、不理會對方訴求的傲慢,是危險的。例如,蔡政府有關心王毅或大陸官方的記者會說法,試圖理解大陸的訴求嗎?還是總反射性地反駁回批?願意傾聽對方聲音,瞭解對方訴求,才能管控安全,維持和平。雖然這是兩岸共同的責任,但對實力相對較小的臺灣來說,或許該先從反求諸己開始。

此次王毅的說法中,「歪曲臺灣歷史、割裂臺灣根脈」是大陸的新指控。鑑於烏克蘭因實行「去俄羅斯化」而引起俄羅斯的不滿,甚至引發兩國衝突,大陸對臺灣「去中化」的批判,蔡政府實在不宜輕忽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