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重溫愛國戰爭電影「大摩天嶺」(劉良升)

電影《大摩天嶺》劇照(圖:取自網路)

大學學長劉兄,日前傳送了一段在網路上專事介紹國軍作戰歷史,近來膾炙人口的《譚兵讀武》視頻給我,這一段的內容正是着眼於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時國軍王牌部隊之一的52軍,於1946年10月,在東北安東地區一線與共軍激戰的內容,其中提到了大摩天嶺之役和《大摩天嶺》的電影,更吸引了我的眼球。

話說祖籍陝西的學長劉兄,尊翁劉伯伯爲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於1944年輟學投筆從戎,加入了以「秦川」子弟爲主的青年軍207師。隨着抗日戰爭勝利的到來,207師官兵仍在密集訓練中未及上場殺敵,劉伯伯幾經輾轉投入了抗戰初期在陝西咸陽成軍,仍以秦川子弟爲骨幹的52軍,並分發至軍部直屬警衛營,旋開赴東北接收淪亡日寇之手14年的國土。基於如此的淵源,劉兄對於還原國民革命軍52軍戰史的努力不遺餘力。

回溯中華民國自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蔣氏政權亟需利用戰爭文藝作品來激勵民心士氣,據說當時即指派國防部所屬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一部戰爭巨片,《大摩天嶺》就是以紀念黃埔建軍50週年在1974年(黃埔軍校於1924年成立)的背景之下盛大推出,堪稱是國民政府遷臺後所拍攝的第一部戰爭電影。

不料冷戰時期所謂的「國際逆流」橫行,日本田中角榮首相於1972年9月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蔣氏政權沒有了政治外交上的桎梏,籌制更多的抗日戰爭電影竟成了一時顯學,所以方有描寫張自忠將軍殉國的《英烈千秋》、鎮守上海四行倉庫孤軍的《八百壯士》、抗日空軍英烈的《筧橋英烈傳》、及戰爭文藝片《梅花》的問世,其中數片還獲得亞洲影展大獎,瞬時間這數出戰爭電影洛陽紙貴風靡全臺。隨之而來的1979年元旦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當局爲再次激勵「民心士氣」,藉由當時的老三臺電視頻道臺視,中視,和華視,輪流於半小時「全國聯播」節目結束後的晚間九點半,數度重新播放前述的愛國戰爭電影,身爲小小軍事迷的弟弟和我,豈能錯過?不過卻唯獨不見《大摩天嶺》電影再次地呈現。

隨着網際網路無遠弗屆地席捲全球,我20年來多次在Google和Youtube頻道上搜尋《大摩天嶺》,可是縱然發現電影的海報和簡介,卻不見整部電影完整的視頻,同時有消息來源指出,該電影原版的膠捲已遺失,真是讓我黯然神傷。這會兒因學長劉兄的「點撥」,乃再次試探性地查詢,竟然意外在Youtube上發現83分鐘長《大摩天嶺》的視頻,更讓人詫異的是這一部中文戰爭巨片,竟然配上了德文的字幕和德語配音,所幸尚保留了《大摩天嶺》的中文片名和《Sergeant Hsiung》(應該翻譯成熊班長)英文片名組合的標題以供搜尋。這下子與我暌違近半世紀的電影得以二度交流了,我連忙將德語的視頻傳送給學長劉兄,世交王兄等人,大家也嘖嘖稱奇!

歷史中的國軍52軍官兵,在開赴東北前已經換裝了美式軍械,軍容壯盛,而共產黨這方的東北民主聯軍,則接受了經由蘇聯轉手的前日本關東軍投降繳交的武器裝備。所以《大摩天嶺》電影鏡頭中的52軍官兵頭戴美式M1鋼盔,身着60和70年代的國軍制式大衣夾克,手持美製春田三步槍或湯姆遜衝鋒鎗,與頭戴日本式鋼盔的共軍相互廝殺!難怪世交王兄評論:「從服裝上而言,像是1970年代的國軍打1940年代的日本鬼子,與1946年的國共內戰對不上號啊!」

此外,東北的大摩天嶺原是一片層巒疊嶂,山形險峻之處,戰役發生的1946年10月又是初冬之際,所以電影中很多的作戰場景都是選擇在中部橫貫公路沿線,梨山和合歡山一帶的高海拔地區,那一塊除了中部橫貫公路主線和支線外,尚有許多的山區產業道路和臺灣電力公司的簡易巡行路線可供電影製作組選用。鏡頭中的美製十輪軍用卡車和吉普車隊,於原始寒帶針葉林密佈的單線泥石路面前進,在四季常春的臺灣寶島還能拍攝出些許北國風味的山景,也多虧電影攝製組取景的用心和專注了!

再談到劇情內容,《大摩天嶺》戰爭影片想當然爾是一部陽剛氣十足的電影,由兩位男女巨星金漢和徐楓擔綱領銜。金漢飾演歷史上確有其人,且入祀臺北圓山忠烈祠的52軍第二師熊其佬班長,電影中熊班長手持美製湯姆遜衝鋒鎗,率部攻山頭,搶陣地,從頭到尾貫穿故事全場,最後在進攻一處配置共軍重機槍的碉堡時,他以肉身緊緊堵住共軍機搶眼以身殉國,卻成功地掩護同袍衝鋒奪下共軍的最後據點,熊班長的犧牲也讓整個劇情落下了帷幕。至於徐楓的角色只是一名村姑,在電影開頭時的一個山村中,領導「屯子」內的老百姓,和脅迫他們作爲人肉盾牌的共軍官兵對抗,最後香消玉殞,而徐楓也因爲這個角色獲得了第22屆亞太電影節金皇冠盾牌獎的殊榮。

而整部電影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52軍的炮兵部隊,在轉移繞到接近共軍陣地時,發現前方懸崖峭壁擋道,指揮官即刻決定將山炮就地拆解,讓部分先遣人員輕裝攀巖到懸崖上方部署,再由懸崖上方丟下繩索,徐徐將拆解後的山炮部件,一一以雙臂徒手拉昇到山頂,而且剛開始數次的嘗試失敗,還造成部件和攀爬人員摔落的損傷。最後官兵在手掌磨出血絲的堅毅支撐下,成功將山炮組件運至山頂,並就地組裝後開火奇襲共軍陣地,好掩護52軍步兵衝鋒,這也是在熊其佬班長殉國片段之前電影的壓軸之作。我幼時記憶猶新曆歷在目的影像正是這一段。

相較於在「反共復國」口號震天價響的孩童時期觀看《大摩天嶺》,我在逾知天命之齡的再次重溫,自是感受不同。想想片中國共雙方作戰的部隊都應該是甫經歷八年抗戰共同禦侮抗敵的老兵,並無深仇大恨可言,而內戰中彼此兄弟鬩牆視如寇仇般的拚殺,莫不致親痛仇快?對照今日海峽關係的緊張,兩岸領導人鑑古知今,方寸之間拿捏的度,豈能不慎?

(作者現居美國德州休斯頓市)

【劉良升專欄每週二刊出】

◎史話歡迎讀者投稿,針對兩岸關注之歷史事實或人物撰文,體例不限,舉凡傳記、論文、散文、書信、日記,撫今追昔之訪談紀錄或自述回憶等。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主旨註明「史話投稿」,請附姓名與專業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對來稿有刪修權,文章僅刊載於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