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祖父與八佰(劉良升)

作者祖父的撫卹令(圖:劉良升提供)

近來在中時新聞網史話專欄中,拜讀了莊秉漢先生撰寫之八百壯士所屬的五二四團韓憲元團長,在南京外廓雨花臺陣地陣亡的事蹟,以及楊渡先生爲文,講述向四行倉庫八佰壯士英勇獻旗的楊惠敏女士後來的發展。昔時1937年淞滬會戰的烽火畫面,也藉由管虎導演力作的史詩巨片《八佰》的寫實影像,又生動地浮現在我的腦際之中……

整個八百壯士故事發生的近因,正是因爲位於上海市西北郊區的戰略要衝大場鎮,於1937年10月25日失陷於日軍之手,佈防於大場鎮東南方和蘇州河以北這塊東西走向條形範圍內的近十萬國軍,原先就必須要抵擋來自東面的日軍強攻,此刻尚有遭受由甫丟失的大場鎮南下的日軍側翼切斷西撤後路的險境。國軍統帥部隨即命令這一部分屬於中路軍的國軍部隊迅速向西撤退脫離戰場,並命令留駐陸軍八十八師五二四團一營的400多名戰士(號稱800人),由謝晉元中校團附率領,死守四行倉庫,以小股人馬集中於這座鋼筋混凝土建築內繼續頑抗,以吸引日軍注意力好掩護大部隊撤退,並展現國人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

而五二四團一營的壯士們,果然不負使命,依託四行倉庫與日寇激戰四晝夜,於10月31日凌晨奉命離開倉庫撤入公共租界,上海市中心區的戰火自此停歇。而11月5日,更多的日軍在杭州灣北側的金山衛登陸,日軍此舉不但成功地開闢淞滬地區南側的第二戰場,且對國軍展開了鉗形合圍的態勢,滬上國軍乃在日軍合圍前倉惶撤出淞滬地區,淞滬會戰終告結束。

而先祖父劉作全烈士所服務的陸軍七十七師,早於同年9月時就疾馳到上海,奉命佈防在四行倉庫北北西方距離6.5公里處的大場鎮劉行和顧村防線。上海西北地區兩個相連在一起的羅店鎮和大場鎮,早就成爲中日雙方爭奪的軍事要地,故在數十天內反覆拉鋸,數度易手,屍橫遍野,乃有「血肉磨坊」之稱。9月下旬先祖父慷慨犧牲,得年28(撫卹令上作41歲,原因不詳),所屬的七十七師也損失慘重退出戰線,由甫到前線的四川軍隊接手陣地,繼續守衛疆土。

在看完《八佰》電影后,我凝視着先祖父的撫卹令,心中遙想着80多年前十里洋場上的硝煙烽火,從七十七師接防大場陣地,祖父陣亡,大場失守,中路軍的國軍西撤,八百壯士進入四行倉庫堅守據點……

當年在滬上參戰的75萬中國軍人,洞悉中日兩軍裝備上的差距,卻知其不可爲而爲之,以血肉之軀築起人肉長城,戮力保衛家園同胞。《八佰》片中藉着這些平凡中國軍人的衆生相,正刻畫出了當年「我死則國生」的大無畏精神。

行文至此,我早已熱淚盈眶……

(作者劉良升現居現居美國德州休斯頓市)

【劉良升專欄每週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