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華民國國軍的編制(劉良升)
對日抗戰,國民革命軍。(中時報系檔案照片)
好友傳來一則一年半以前中華民國軍方的軍事舊聞。原來是在當時新的財政年度2022年的國防預算書中,揭露了中華民國國軍軍官爲3萬6千人,士官有8萬9千人,士兵則是4萬4千人。顯而易見的是,部隊中士官人數比士兵員額足足多了一倍,如此有基層士官實質被當成兵來使用的顧慮,無怪乎軍事專家,前國防委員會立法委員林郁方博士,大聲疾呼當局要改變這種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怪現象。
中華民國國軍的編制概念始於1924年黃埔建軍之時。當時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廣州擔任南方軍政府非常時期大總統,與位於北京的北洋政府分庭抗禮。在那個「國共第一次合作」的蜜月期內,國際間唯一承認中國南方軍政府的蘇聯官方,也派遣了不少軍事顧問來華襄助。蘇聯顧問引入了英國人發明的「三三制」,正式制定了國軍陸軍的基本組織。三三制的基礎理念淺顯易懂,諸如一個團轄3個營,一個營轄3個連,一個連轄3個排,一個排轄3個班,簡單地由上而下延展出來的「金字塔」架構。數年後,由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執行「清黨」行動,對內驅逐共產黨員,並全面辭退蘇聯顧問,在取而代之的德國軍事顧問主導下,力主一個步兵師下轄兩旅四團,以及一個營下轄5個連的微調做法,組織上仍不脫近似三三制的比例原則。就連新成立的航空委員會,亦即空軍的前身,更是奉行一個大隊(相當團級)轄3箇中隊,一箇中隊(相當營級)轄3個分隊,一個分隊(相當連級)有3架戰機的組合,更是標準三三制的忠實信徒。
不過當時軍隊編制只是停留在計劃這端,實際的員額補充纔是執行面的成效顯現。抗日戰爭時期國家民窮財盡,國軍士兵連軍靴都不是基本配備,士兵還要自己打草鞋穿的破敗年代,軍人待遇普遍低下,社會地位也不高。況且各地師管區徵集及齡役男多使用「抓兵」的原始野蠻方式,軍隊內又多施行打罵教育,逃兵現象層出不窮。本來各級部隊中因人員戰損、逃亡和失蹤,所造成的缺員已是屢見不鮮,從而很難掌握第一線部隊的真正戰鬥力。加以軍官階層素有「吃空缺」的歷史惡習,更讓這個問題雪上加霜了。
外祖父所在的中央軍獨立43炮兵團,全數使用清一色德國式裝備,戰鬥人員均配有德國式鋼盔,就連如此的精銳嫡系部隊也不能免俗。外祖父的老戰友時任勤務連的宋連長,曾說當時母親和手足的大名,都赫然列在他下轄勤務連的名冊中「吃空缺」,如此說來母親舅舅阿姨這些戰爭時期的孩童們,「名義上」(除了表列的出生年份不符合外)都是列冊的抗日國軍戰士的荒唐事例,在當時反而是司空見慣了。
而父親在「大江大海」的1949年8月隨着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抵臺後,曾經暫居臺北市內的某國小校舍內等候進一步的通知。當時均爲湖南省醴陵縣籍,服務於國防部且爲黃埔一期同窗的劉上將和鄧中將,遇到軍方上級派員來點名時,就會通知父親醴陵籍的同班同學3名前往充做人頭,而每次點完名後的代價就是一套嶄新的軍服,這3位世伯們也樂此不疲前往敷衍一番。兵荒馬亂之際,造冊點名也成了虛應故事,和利益交換的籌碼了。
我在海軍艦隊服役時,適逢海軍二代艦兵力編裝之始,當時我親歷首先入列的裝備是4艘德國制「新永字號」的獵雷艦,和本單位的十架美製S-70C(M)-1反潛直升機。我退伍後,方有美製諾克斯級巡防艦,在中國造船公司自行組裝的成功級巡防艦,和法制拉法葉級巡防艦等的依序加入。而當年我們海軍反潛直升機部隊的員額編制爲因應新裝備的抵達,由原先的380名左右,擴編至610名(30多年前我親手謄寫的人員編制表),其中本人所屬的修補中隊編額全是軍官和士官,並沒有士兵編制。我也在服役的第二年,因新的擴編編制承國防部核可,我因佔「飛機機體修護中士」的職缺,方得以由海軍上等兵晉升爲海軍下士,直到退伍。如此說來,標榜「科技軍種」的海軍艦艇部隊不若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士官比士兵多是正常現象。在海軍「上士」值日班長分派雜工之時,中士(含)以下身着藍色工作服的士官兵一般都無法倖免,必須一起接受工作指派。唯有常備士官在晉升上士後,改穿黃色軍服(冬季爲黑色軍服),這纔算真正進入艦艇部隊的領導統御階層。海軍艦艇官兵一般階級稍高,且着重於專業士官的現象,和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以領導士官爲主的生態,是截然不同的。
這些年中華民國國防部將徵兵制改爲募兵制,合格的役男只需要在新兵訓練中心進行4個月的訓練即可,所以防務工作都必須由志願役職業軍人來承擔。據說三軍職業官士兵比例合理的分配爲1比2比2。但近來由於職業軍人招募情況不佳,爲衝高現役軍人志願留營率,才廣開士兵升遷路徑,職業士兵可以在自己的所屬營隊經由短期內部訓練即可晉升下士,這也跳脫了我們當年服役時還要進入士官學校或是士官隊受訓,在統一標準的考覈下方能獲得預備士官的資格,所以現今便宜行事的內部訓練質量堪憂。即便明年開始國防部重新恢復徵集一年制的義務兵,但是如何將部隊中粉刷油漆、割草清掃、助民收割、預演套招等沒有過多軍事「附加價值」的雜活降低,纔是運用這些人力資源最重要的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