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軍人節和國軍忠靈塔(劉良升)

2021年的九三軍人節,爲緬懷國軍先烈將士犧牲奉獻精神,國軍第四作戰區前往澄清湖國軍忠靈塔舉辦秋祭儀式,不過由於秋祭儀典未唱國歌,遭到在場遺族糾正後儀式重來。(翻攝照片/林雅惠高雄傳真)

爲緬懷國軍先烈的犧牲奉獻精神,位於南臺灣的中華民國國軍第四作戰區,於去年2021年9月3日軍人節上午,在高雄市澄清湖畔的國軍忠靈塔舉辦秋祭儀式。不料由於秋祭儀典中竟然未唱中華民國國歌,且在20分鐘內即草草將儀式結束,如此的草率行徑馬上遭到在場數十名國軍遺族抗議糾正,主祭官第四作戰區的中將指揮官隨即道歉,重新進行儀式並演奏國歌,在莊嚴的國歌聲中結束秋祭。這次軍方的不當之舉,讓向來低調的國軍忠靈塔躍上了新聞的版面。

所謂九三軍人節,是紀念1945年9月3日(美國時間則是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外相重光葵,和日軍大本營代表梅津美治郎和隨員,一同登上停泊於日本東京灣內的美國海軍密蘇里號戰艦的甲板上,向以中美英蘇法五國爲首的盟軍代表們呈遞降書,正式地向全世界宣告無條件投降。當時中華民國代表團團長徐永昌陸軍上將,也在降書上簽字確認,見證這個8年來在全體軍民同胞浴血苦戰,所換得不易的「慘勝」之歷史時刻。稍後國防部將這個饒富意義的9月3日,訂爲「軍人節」,所以中華民國國軍的發展進程,和抗日戰爭艱苦卓絕所獲得的最後勝利,是無法脫離關係的。

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在臺北劍潭地區設立了臺北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作爲中樞崇祀國殤的處所。中央政府官員每年在3月29日青年節(紀念1911年3月29日,革命黨人爲推翻滿清政府,在廣州黃花崗起義犧牲的壯舉),和9月3日軍人節,均會前往舉行公祭,是爲春祭和秋祭。

臺北忠烈祠舉行入祀安位典禮。(中時檔案照)

1954年,主管國軍後勤支援任務的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在時任總司令黃仁霖中將的主導下,於南臺灣高雄郊區的澄清湖畔興建了一座仿北方宮殿式的單層建築,作爲存放已故國軍將士靈位和骨灰之所,是爲國軍忠靈塔。國軍忠靈塔正前方的步道入口處,尚設立了一座三門四柱的牌坊,牌坊正中書寫了「國軍忠靈塔」,兩側則各有「成仁」和「」取義」的字樣,這一切明確昭示了澄清湖景緻「有幸伴忠魂」的肅穆正氣。從此國軍忠靈塔成爲了南部高雄地區軍事將領和地方首長,對先烈們一年兩祭致敬的主要地點。

外祖父自1937年盧溝橋事變,八年全面抗日戰爭的烽火點燃後,以26歲之齡投筆從戎,他離開了湖南省汨羅中學教席的穩定生活,考入黃埔軍校十四期第十總隊受訓,畢業後並編入了中央陸軍第四十三獨立炮兵團參加對日作戰。抗戰勝利後,在國共的戰火中外公又由海南島輾轉來臺,他不幸於1951年早逝於花蓮空軍防空學校主任任內。在澄清湖國軍忠靈塔建成後,憑藉外祖父先前在作戰時獲得的勳章,得以符合資格將骨灰遷入國軍忠靈塔內。加以我們家是母親家族中唯一住在南部屏東者,所以我們先前每年都會去祭拜外祖父。

進入國軍忠靈塔建築內,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正中央一座國軍烈士的共同牌位。左右兩側的內門直通烈士們的塔位。每一排的塔位是以「慎天」、「慎地」等來畫分不同區塊。外公的安息之處爲「慎地四十」,在該處水泥方格內的木匣子正面有外公的戎裝照,姓名,軍銜,生卒年月日和籍貫。我們一般會將木匣子暫時搬出,在外面的香爐旁燒紙錢,焚香膜拜,再將外公的木匣子請回。

有一回我看到一位5、60歲退伍老兵模樣的老伯,將應該是他老戰友的木匣子搬出並打開,把裡面的瓷質骨灰罈取出,邊上還準備了兩杯小酒,並以鄉音訴說衷曲,兩者在陰陽兩隔的兩個世界把酒對話,看來令人深感悲涼。

有次外婆和我們同行,她說道在1950和1960年代,國軍忠靈塔建成之初,來此地祭拜的國軍遺族們大多是少妻幼子,觸景傷情令人心酸,所以外婆極其不願來造訪。等到1970年代中葉以後,這些烈士第二代的孤雛都已成人,且開始有了第三代的孫輩(就如同筆者一般),外婆方得以用平常心來看待,隨同我們一家來向外祖父致意的次數才增多了。

此處尚值得一提的是,國軍忠靈塔外牆側邊,有一塊勒石, 記述了國軍忠靈塔的營建始末,落款是「聯勤總司令同中將黃仁霖」。原來黃仁霖將軍是文人出身,在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後,返國加入蔣夫人所領導的「勵志社」,他爲人負責幹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抗戰中期,當陳納德將軍帶領了200名美國「假退役」的軍人,在大西南籌組「美國空軍志願隊」,亦即所謂的「飛虎隊」,協助中國軍民抗擊日寇戰鬥機,黃仁霖將軍即是負責這些美國「僱傭兵」吃喝拉撒的生活補給。他在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又奉命接掌聯勤總司令部,作爲對美國政府溝通的窗口,積極處理美援事項,也表現得可圈可點。只是他沒有軍事院校的歷練,他的升遷在當年派系林立的國軍序列中,招致了不少反對聲音,據說以陳誠爲首的土木系將領反對最爲激烈,所以最後只落得個「同中將」名不順之銜,這隻勒石也永久記錄了這段小插曲。

迴歸到去年軍方在國軍忠靈塔秋祭時,因未唱國歌所犯的嚴重錯誤,固然主祭官從善如流,立即修正以平息衆怒,但是對國軍先烈祭典如此輕率之舉,當然跟現在的執政當局,意欲切割且不重視1949年以前的國軍歷史和傳統相關。今年9月3日的秋祭將屆,中華民國國軍如何將「軍人魂」再找回並重新強化,反而是在龐大武器投資下和政治民主化後,最爲重要的課題了!

(作者現居美國德州休斯頓市)

【劉良升專欄每週二刊出】

◎史話歡迎讀者投稿,針對兩岸關注之歷史事實或人物撰文,體例不限,舉凡傳記、論文、散文、書信、日記,撫今追昔之訪談紀錄或自述回憶等。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主旨註明「史話投稿」,請附姓名與專業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對來稿有刪修權,文章僅刊載於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