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戰國四公子之三:人中龍信陵君(歐陽聖恩)

信陵君想像圖(圖/取自網路)

信陵君魏無忌系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弟,生於魏國由盛轉衰之際,封邑於信陵(今河南寧陵),號稱信陵君,後世亦稱魏公子。《史記》記載戰國四公子唯一不直呼其封號信陵君而尊稱「魏公子列傳」。

●廣佈情報網魏王懼

「三家分晉」後,魏文侯勵精圖治,任用重農主義的開山始祖李悝發展經濟農業,彙集各國刑典撰寫《法經》成爲律法。又以吳起守西河,西門豹爲鄴令防備趙國,抵禦齊國,推薦樂羊滅中山國,改革軍事政治,擴張實力,變法強國威震四鄰,韓趙兩國都以魏國馬首是瞻。魏武侯七年,秦惠公出兵50萬攻打魏國陰晉,吳起率5萬人擊敗秦軍,這是史以少勝多的戰役,史稱「陰晉之戰」。

遺憾的是上述人士相繼被迫離開魏國,直到賢達的信陵君時國威再度遠揚,各國多年都不敢入侵魏國。某日信陵君與魏安釐王下棋,北境緊急通報「趙王發兵進入邊境」,魏王欲棄棋召大臣商議對策。信陵君說趙王是打獵,不是進犯邊境,仍繼續和忐忑不安的魏王下棋。不久北方傳來和信陵君相同的訊息,魏王驚其弟未卜先知,問之獲告:「門下食客能在趙國探取機密,對趙王行動了若指掌」。魏王雖欣賞信陵君賢能,卻害怕他密佈情報網對自己不利,不敢任用他處理國政。

●不恥下交廣納賢士

「不恥下交」是信陵君結交士人的圭臬,有4位門客侯嬴、朱亥、毛公、薛公成就其一生偉業。侯嬴年七十,家貧,是京城大梁的夷門(即東門)看門小吏。公子聞其賢欲送禮表達敬意,侯嬴不肯接受,公子就擺設盛宴大會賓客,在開動前親自駕車前往迎接侯贏赴宴。

侯贏毫不客氣直接坐在尊位並說:「我有友人在屠宰場,希望順道拜訪」,信陵君立刻驅車前往巿場。侯贏下車見其友朱亥,故意多聊幾句,實際上卻暗中觀察信陵君,見他沒有絲毫不耐神色。

當時信陵君家裡賓客包括宰相、將軍,正等待信陵君回來開席。街上民衆都看到顯貴的信陵君親自替侯贏駕車,隨從都暗自責罵侯贏不識相。回到官邸,信陵君引侯贏到上座,隆重地介紹給賓客,大家看到這名寒酸老者備受禮遇,都非常驚訝。

酒酣之際,信陵君舉杯爲侯贏祝壽。侯贏這時說:「今日我太爲難公子,嬴只是夷門的看門小吏,而公子親自駕車在大庭廣衆前迎接,我不該繞道訪友,公子卻能屈尊同意,因此巿人都視嬴是小人,公子是高尚的人,能禮賢下士」。侯贏之舉無異替信陵君能不恥下交背書,宴會結束,侯贏被奉爲上賓。

侯贏對信陵君說:他所拜訪的屠夫朱亥是位賢能的人,值得結交,只是大家不瞭解,所以隱沒在屠夫中。信陵君曾多次前往拜見朱亥,朱亥從不回拜答謝,公子雖覺此人怪異,仍傾心結交。

公元前258年,秦國圍攻趙國首都邯鄲,魏安釐王派大將晉鄙率十萬大軍前往救援,但秦王放話誰幫助趙國,他滅趙之後就收拾這些國家。魏王鼠目寸光,不知脣亡齒寒的道理,就令晉鄙到達鄴城後駐軍不動靜觀其變。

信陵君是趙國平原君的小舅子,平原君不斷請信陵君遊說魏王出兵救援,信陵君力勸同父異母的兄長魏安釐王,但魏王不爲所動,信陵君重義氣只能動員食客友人組成百乘戰車,以微薄之力赴戰場救援,準備玉石俱焚。

●竊符救趙義薄雲天

信陵君單薄的軍隊經過夷門時,守門的侯贏說公子是飛蛾撲火,有去無回。他聽說魏王調兵的兵符在內宮,只有魏王的寵妾如姬可以竊取;當年如姬父親被仇殺,是公子代爲報仇,如姬感恩在心必然願意竊取兵符,公子獲得兵符就能調動晉鄙的軍隊救趙。

侯贏又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如果晉鄙拒絕發兵,就請非常敬重公子的大力士朱亥代爲擊殺晉鄙;而他會算準公子到達晉鄙軍營的時間,屆時會面對軍營的方向自殺以報答公子,同時將竊符救趙的罪過歸咎自己,而非公子之過。

如姬灌醉魏王盜取兵符,朱亥也適時擊殺抗令的晉鄙,信陵君在持兵符後再度顯示仁義之心,下令「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遂得兵8萬人聯合楚趙軍隊大破秦軍,解除歷時3年的邯鄲之危。司馬光評論信陵君說:「故無忌矯奪其軍以救趙,非獨赴趙之難,亦爲魏謀也,奚其不忠哉」。李白在《俠客行》詩中稱讚信陵君和侯贏乃「千秋二壯士,顯赫大梁城」。

魏王獲悉上情將如姬打入冷宮,侯贏則公開面北自刎承擔所有責任;唐代大詩人王維就贊稱侯贏是士爲知己者死:「非當慷慨獻其謀,義氣兼將身命酬,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人何所求」。而信陵君犯了欺君大罪又殺死老將晉鄙,不敢返魏。

●留趙十年結交隱士

趙王感激無既,要封賞5座城邑作爲報答,信陵君聽聞後顯示驕傲與居功自滿的態度。門客中有人勸他說:「事物有不可忘的,也有不能不忘記的。別人對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記;公子對別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況且假託魏王命令,奪取晉鄙兵權救趙國,這是有功於趙,對魏國卻非忠臣,公子卻居功而驕實在不當」,信陵君乃從善如流,立刻反省保持低調。

趙王舉辦盛宴親自到宮殿前迎接信陵君,並執行主人之禮,帶領公子走進殿堂尊貴的西邊臺階。信陵君則一再推辭謙讓,主動從東邊的臺階升堂。宴會上公子自稱有罪對不起魏國,於趙國也無功勞可言。趙王陪其飲酒良久,因爲公子總是謙讓自責,就不便表達封獻5座城邑之事。但信陵君感激趙王誠意,客居趙國達十年之久,趙王把鄗邑封賞給信陵君作爲居住和稅收之地。

信陵君在趙國期間,獲悉有兩位賢人,欲前往拜會請教。一位隱士是毛公,一位是薛公(名均不詳),毛公好賭,薛公好飲,經常流連賭坊酒肆。兩人得知信陵君將來訪均避不見面,信陵君乃以平民身分求見,會晤後交談甚歡都覺得相恨見晚,很快成爲知己。

●不齒平原君欲離趙

平原君得知後對夫人說:當初聽聞魏公子是舉世無雙的賢人,如今他竟然和賭徒酒鬼交往,原來只是個無知妄爲之人。信陵君聽乃姊轉告後說:「我背棄魏王而救趙是因爲平原君賢德,現在才知道他與人交往只是炫耀富貴而已。我在魏國就聽說這兩人賢能有才,到了趙國惟恐不能見到他們,即使見到還怕他們不理我,現在平原君竟然認爲和他們交往可恥,我倆取士之道不同,平原君不值得結交」,就向乃姊告辭準備離開趙國。

平原君聽說信陵君要離去的原因後,極感慚愧迅速前往謝罪,堅決留下信陵君。平原君門下賓客因爲此事,有半數離開歸附信陵君,各國士人也仰慕而前往投靠。《墨子‧尚賢》就說:「是故國有賢良之士衆,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

信陵君留趙十年不敢回魏,秦國認爲魏國已無能人,就發兵攻魏,魏軍屢戰屢敗,魏王焦慮萬分,就派使臣去請公子回國領軍抗秦。信陵君擔心魏王是虛情假意,就告誡門下賓客有敢替魏王使臣通報說項,一律處死;由於門客都是棄魏投趙,所以無人敢進諫。

●率五國聯軍破秦救魏

這時,毛公和薛公去見信陵君說:「公子所以在趙國受到尊重名揚諸侯,是因爲有魏國作後盾。現在秦攻魏,魏國危急而公子不理會,若秦攻破大梁把公子先祖的宗廟夷平,公子還有什麼顏面活在世上」?信陵君聽後恍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立刻返魏救國。

魏安釐王見到無忌,時間是仇恨最好的潤滑劑,兩人相擁而泣,冰釋前嫌;魏王把軍隊最高職位上將軍授給信陵君,讓他統兵御秦。各國諸侯得知賢能的信陵君擔任最高統帥,都調兵遣將救援魏國。信陵君率領五國軍隊絕地大反攻並追擊秦軍退守到邊境函谷關。當時信陵君的聲威名震天下,各國賓客都進獻兵法,公子彙整後簽上自己的名字,俗稱《魏公子兵法》。

信陵君死後兩年,公元前241年趙國將領龐煖(史記稱馮煖)率五國聯軍(齊國兩次均未參戰)再度攻秦,卻以失敗收場。這次函谷關之戰也是戰國時期最後一次諸侯合縱攻秦之戰。戰國末期,僅有3位將領在大規模對秦作戰獲勝,除了魏國信陵君,另外兩位是趙將李牧和楚將項燕。

●遭王畏忌晚景淒涼

秦王擔憂信陵君威脅秦國,就到魏行賄,尋找晉鄙原來的門客在魏王面前屢進讒言:「公子流亡在外十年,現在擔任魏國大將,諸侯們只知有魏公子,不知有魏王,公子可能趁機稱王;而諸侯們敬畏公子的權勢聲威,正計劃共同擁立他爲王」。

魏王雖疑慮卻不爲所動,秦國又多次實行反間計,利用在魏國的秦國間諜,屢次向信陵君祝賀何時將爲魏王。魏安釐王也有自己的國安部門,不斷聽到這些情報,而且十多年前其弟情搜的能力讓其蒙在鼓中仍有餘悸,遂信以爲真,畏其功高震主,派人取代公子上將軍職務。

信陵君心知肚明遭到謠言毀謗不能再獲魏王信任,便交出兵權,推託有病不能上朝,在官邸與賓客們通宵達旦宴飲,沉迷女色,以自我作賤來避禍;這樣尋歡作樂四年,終於因酒色過度鬱抑而亡(公元前243年),這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太子繼位是爲景湣王。

歷史上還有類似避禍之例,並此簡述。出身名門望族的韓熙載是後唐進士,才華橫溢,心懷大志,爲避免戰亂而投奔五代十國的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登基後想重用他爲相,卻因韓是北人而猜忌猶豫不決。韓熙載深知未獲信任,又見李煜沉湎酒色、朝廷腐敗,北方的宋朝遲早併吞南唐。韓熙載爲了拒絕拜相,故意生活奢靡,夜夜笙歌,縱情聲色,希望藉此矇蔽朝廷獲得善終。

李煜懷疑韓熙載生活突然荒縱可能是假象,就派宮廷畫家顧閎中扮演狗仔進入韓宅「目識強記」,繪製其夜宴的畫卷,俾瞭解真相,於是有了流傳千古、中國十大名畫之一的《韓熙載夜宴圖》,長28.7公分,寬335.5公分。韓熙載晚年因病去世,他生前未任相,死後被封「同平章事」形同宰相,史無前例。

●魏惠王愚與圍魏救趙

其實魏惠王(魏安釐王前三代君主)時期不重視人才,識人不明,就已種下後來亡國之禍。商鞅(衛人任魏小吏,投秦)、孫臏(在魏受刑奔齊)、樂毅(樂羊後代,投齊)、張儀(魏人被驅逐赴秦)先後出走,加上之前的吳起(衛人在魏任將不受信任投楚),後來的范雎以及無數轉往秦國與各國任官的士人,可說是魏國乃當時政治家及各種專家的滋生基地,結果是爲人作嫁。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圍趙都邯鄲,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爲魏惠王以精銳攻趙,國內空虛,遂引兵攻魏都大梁,逼魏將龐涓回馳應戰。孫臏在桂陵伏襲大敗魏軍。此即孫子所說:「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避實擊虛),則自爲解耳」,「批亢搗虛」在桂陵之戰成功應用,因此後世以「圍魏救趙」稱之,亦是「三十六計」的第二計。《三國演義》三十回與《水滸傳 》六十四回都引用此成語。

再說秦王贏政得到信陵君已死的訊息,就派大將蒙驁進攻魏國,魏景愍王即位,魏被攻佔20座城邑,魏國領土逐漸被蠶食。公元前225年秦引水淹魏國首都大梁,歷經3個月,城垣崩塌,魏王假(景愍王之子,僅在位3年)投降被王賁所殺,魏亡成爲秦國郡縣。

●後人評價 四公子之首

後世對信陵君均正面評價。《史記》太史公說:「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

《資治通鑑》稱戰國四公子中,信陵君當居首位。

《東周列國志》敘述魏國滅亡時說:「文始建侯,武益強盛。惠王好戰,大梁不竟。信陵養士,神氣稍振。景湣式微,再傳而隕」。

漢高祖很早聽說信陵君賢德有才,他即位皇帝后,每次經過大梁就前往祭祀。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他擊敗叛將黥布從前線歸來路過大梁時,爲信陵君安置五戶人家看守其墳墓,令世代後人每年祭祀。

魏國最後的賢明人士信陵君過世後,魏國盛世江河日下,終至亡國!

(作者爲文史工作者)

【歐陽聖恩專欄每週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