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東漢滅三國起(歐陽聖恩)

黨錮之禍示意圖(圖/百度百科)

《禮記‧中庸》曰:「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三國演義》、《洪秀全演義》均有相同記載。中國曆代更替多此亂象,如今亂象再起,切莫不慎不察!

●東漢外戚宦官輪流幹政

宦官禍亂在戰國末期就已存在,西漢時期內廷多用宦官,東漢自第四任漢和帝劉肇開始,外戚與宦官勢力此消彼漲、輪流幹政。第十任漢桓帝15歲即位成爲魁儡皇帝,他固爲天子卻行不由己,因此極痛恨外戚頭子,太后兄長樑冀大將軍獨攬朝政,因此在公元159年利用宦官誅滅梁氏,取代外戚專權。

但是宦官比外戚更加腐敗,造成民不聊生,白馬縣縣令李雲上書指責宦官干政而被逮捕下獄,官員杜衆上書願與李雲同日死,桓帝不問青紅皁白將兩人一併處死,從此朝廷成一言堂,宦官愈形囂張。

桓帝統治後期,一些貴族、名士和衆多太學生極度不滿宦官胡作非爲而形成清流團體,作爲如清澈的山澗水流,能激濁揚清標榜正義,不畏宦權,針貶時弊,強烈要求改革,其言論被稱爲「清議」。

但是他們爲實現政治訴求和經濟利益,批評時政的「婞直之風」盛行,所謂「婞直」即過於剛直、倔強激烈,也有沽名釣譽之嫌,猶如戰國時期俠客以激烈手段表達正義的訴求。

●第一次黨錮之禍

公元165年,東漢名士李膺被任命爲司隸校尉(相當今日的監委),他爲官清正,衆人皆知,太學生稱其「天下楷模」。公元166年宦官爲維護既有利益,針對清流人士進行反擊,在桓帝前誣告李膺與名士、太學生結黨危害朝廷,昏庸的桓帝聽信片面之詞,將李膺與兩百多名士人和太學生以「黨人」名義監禁嚴懲。

同年太尉陳蕃與皇后竇妙父親竇武上書陳情,表示被逮捕的黨人都是飽學之士,囚禁他們將重蹈前朝宦官禍國的覆轍,秦朝趙高謀反事件又會重演。而李膺也假裝屈服招供,但所供的同黨都是宦官的子弟與黨羽,宦官恐惹來禍患就帶風向桓帝建議,爲安撫朝臣減少民怨,此時該大赦天下,不宜再追究。

公元167年桓帝下詔大赦,釋放被囚禁的結黨名士,但終生禁止爲官,此係「第一次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只是禁錮黨人,並未大肆殺戮,黨人因爲禁錮反而聲望更高。

●第二次黨錮之禍

公元168年昏庸荒唐的漢桓帝去世,由於沒有子嗣,竇太后和其父竇武大將軍扶植13歲的宗室子弟劉宏繼任帝位,是爲漢靈帝。李膺再度被任命爲太尉;宦官頭子曹節、王甫等人見局勢不利,因此西瓜偎大邊,暫時以低姿態在竇太后面前諂媚侍奉。

陳蕃、竇武等人認爲宦官只是暫時屈服,日後必將繼續幹政對國家不利,欲盡數剷除宦官勢力。但竇太后反對,且消息走漏,宦官見命危旦夕,發動宮廷政變挾持漢靈帝與竇太后,展開絕地大反攻,令禁軍捉拿陳蕃與竇武,二人皆遇害,李膺也被拔官,禁錮終生。

靈帝時擔任山東郡東部督郵的張儉,憤恨宦官侯覽專權貪瀆而逮捕其家人,沒收其財產;公元169年侯覽爲除後患,向漢靈帝誣告張儉爲等黨人「欲圖社稷」謀反。年僅14歲的漢靈帝被矇騙而大興黨獄,李膺、範滂等人均遭酷刑處死,張儉逃亡返回鄉里。宦官又逮捕士人豪傑600餘人處以死刑、流放、罷免官職或終生監禁,不得爲官,這是「第二次黨錮之禍」。

●桓靈二帝昏庸 亂世妖孽生

桓、靈二帝前後共發生兩次以宦官主導的黨錮之禍,由於採取連坐法處罰,朝中賢良盡失,進諫消音,順我者生,逆我者亡,爲黃巾之亂與漢朝日薄西山的重要原因,此即「國之將亡必有妖孽作亂」。

在此順便一提,長期在媒體界興風作亂的女子,近來愈加狂妄囂張,千夫所指還能鬼話連篇,不受網軍攻訐撻伐;公部門出妖孽,小老百姓難與官府鬥,孤臣無力可迴天;前科累累血腥亂咬的媒體人竟然可以顛倒黑白是非,極盡人身毀謗污辱,有靠山就視公理正義於無物,前科技界大老亦失心瘋,這不是亂世妖孽,什麼是亂世妖孽?

言歸正傳,後來唐朝的牛李黨爭、宋朝新舊黨爭、明朝東林黨都是類黨錮之爭。而宦官亂政到明代更超歷朝,廠衛之禍,公公(太監)打着皇權旗號,恃寵而驕,盛勢凌人,剝削百姓。宦官制度隨着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而消失,但殘酷的歷史還殘留些許遺蹟讓後人警惕,北京的石景山下有座特殊也是唯一的宦官博物館,館內沒有文物器皿,只有幾座宦官墓冢和十幾塊殘缺的石碑。

而漢靈帝昏庸只顧嬉戲,國庫不夠揮霍竟然大肆賣官鬻爵,切斷讀書人晉身仕途之路。崔烈靠買官獲得相當丞相職位的「司徒」,被子女視爲充滿銅臭而不屑之(系今日「銅臭」的來源)。加上當時地主壓迫,天災頻繁,瘟疫流行,農民爲生活所苦四處討生活變成流民。

●農民與宗教結合 黃巾之亂崛起

此時在冀州鉅鹿郡有張角、張寶、張樑三兄弟,創立了道教分支「太平道」來收攏民心意圖另建新政權,張角成爲宗教領袖,並藉符水偶能治病廣爲宣傳,自稱「大賢良師」;又從民間蒐集到「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宣揚散財濟窮,達天下太平」爲主旨的《太平經》(收錄於「正統道藏」119卷)作爲教義和「大內宣」,《太平經》所描述的太平世界猶如佛教所指稱的極樂世界。

因此太平道被苦難的農民百姓視爲天降甘露與救星,信徒達到數十萬人,張角將信徒分爲36方(軍區),大方1萬人,小方6千人,各方首領稱做「渠帥」。當初朝廷並未禁止太平道,反而認爲他們能在地方安撫百姓,這是地方官吏做不到的,連部分宦官和朝廷官員也入教,太平道的迅速成長茁壯幾已成爲東漢末年的主流正道。

公元183年氣候劇變,夏季大旱,莊稼大面積枯死,秋季黃河暴漲,氾濫20餘里,冬季酷寒,民不聊生。「蒼天已死,皇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首寓意深遠的民謠在民間廣爲流傳,京城洛陽和地方官府的牆上不斷出現白石灰塗寫的「甲子」字樣。

民謠的蒼天指東漢,黃天指太平天下,甲子指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張角計劃在這一年3月初五,也就是農曆甲子年甲子日起義。未料這一年正月,太平教弟子唐周向官府告密張角將暴動,朝廷大驚隨即逮捕太平道門徒,大方渠帥馬元義被車裂酷刑處死,1千多名徒衆遭捕殺。

張角見狀就提前發動起義,他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樑爲地公與人公將軍,信徒都頭裹黃巾,自稱「黃巾起義」,朝廷則稱「黃巾賊作亂」。黃巾軍從黃河北岸到江淮兩岸、從東海之濱到河西走廊,焚燒官衙,沒收官府財產,釋放囚犯,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與宗教結合的大規模暴動。

中常侍(負責寢殿侍奉的宦官)呂強告訴漢靈帝黨錮使民心背離,可能和黃巾賊結合擴大叛亂。漢靈帝爲解決燃眉之急,緊急取消對黨人的禁錮,派國舅何進爲大將軍兼河南尹(洛陽市長)防衛京畿,皇甫嵩負責京城北面、盧植與朱儁負責京城南面防務。人馬雖不如黃巾軍衆,但均屬精銳部隊,強過缺乏訓練、兵力分散的敵軍。

北軍司令皇甫嵩雖因兵力單薄被困於長社,他仍親率殘軍,急擂戰鼓出城攻擊,騎都尉(騎兵司令)曹操的援軍亦適時趕到,遂大破黃巾。盧植攻擊張角,連戰連勝,張角退守廣宗不肯出戰。宦官左豐受靈帝之命到前線視察,他向盧植索賄被拒,回京後誣告盧植躲在營壘休息等張角被天打雷劈。

漢靈帝誤信讒言,將盧植押解回洛陽問罪,以董卓取代盧植。公元184年8月,董卓爲保存實力,未盡全力應敵而敗給張角,靈帝下詔皇甫嵩討伐張角,適逢張角病亡,士氣受到重挫。10月,皇甫嵩在廣宗發動拂曉決戰,人公將軍張樑及3萬黃巾軍陣亡,另有5萬人投河而死;地公將軍張寶於11月被擊殺,戰死和被俘的黃巾軍達十萬餘人。

皇甫嵩爲顯耀戰功將敵軍屍骨堆積築臺稱「京觀」,黃巾軍主力潰敗後,其他各地叛軍也逐漸被鎮壓而瓦解。靈霄山(今河北邢臺市)突兀森鬱,人跡罕至,至今仍遺留1800年前殘破的黃巾軍寨遺蹟。

以張角爲首的黃巾軍對抗朝廷雖然被剿滅,但殘部仍持續作亂20餘年,各地仍不斷髮生農民起義,漢靈帝將軍政權下放給各地州牧(即州郡首長),造成地方官員擁兵自重的局面,最終擺脫朝廷的控制,而時勢造英雄,曹操、孫堅、劉備趁機崛起。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14歲的皇子劉辯即位是爲漢少帝,由何太后臨朝聽證,真正決策權交由其兄何進大將軍負責。何進封袁紹爲司隸校尉。袁紹建議一網打盡宦官,何進猶豫而問其妹何太后意見遭太后反對,於是何進密詔董卓入京助陣。董卓部隊由涼州向洛陽出發時風聲泄漏,宦官張讓僞造何太后詔書,要何進入宮議事。

何進才踏入宮中就被埋伏的宦官們殺死,袁紹在宮外久候覺得情況有異,就令其弟袁術領兵衝入宮中,發現何進被殺,於是大開殺戒,不論是否宦官,只要沒鬍子者一律斬殺。張讓等人趁亂劫持少帝從密門逃亡。

●董卓立魁儡漢獻帝 獨攬朝政

《後漢書》記載:「讓等數十人劫質天子走河上。追急,讓等悲哭辭曰: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皆投(黃)河而死」。不久董卓部隊也趕到和袁紹擁着少帝回宮。由於外戚何進被宦官所殺,多數宦官又被袁術所誅,董卓爲樹立威信和掌權欲廢少帝,袁紹反對,但實力不如董卓,只好和袁術分別逃往冀州與南陽。

袁氏兄弟離京後,董卓立刻將才繼位5個月的少帝廢爲弘農王(後被迫自盡),改立漢靈帝之子,漢少帝同父異母弟劉協爲魁儡皇帝,即東漢最後一位皇帝獻帝,董卓自封宰相獨攬朝政。董卓之亂揭開三國鼎立的序幕,東漢王朝在穩定了160多年之後,終於面臨覆亡的危機。

原來是何進部屬的曹操見董卓胡作非爲,就逃離洛陽回到家鄉陳留另起爐竈;他假傳皇上詔書招兵買馬,討伐董卓,各地的太守、州牧野率軍響應,渤海太守袁紹最孚人望,成爲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在陳留附近的酸棗會師。

董卓見反對勢力來勢洶洶就將京成遷到長安,坐鎮關中的富庶和險要應戰。但酸棗的諸侯聯軍只是藉機擴大地盤與勢力,並非爲護衛漢朝而戰,而且爲保存實力,不願損兵折將攻擊董卓;曹操遊說不成,只好以自己的5千人馬獨自和董卓作戰,結果戰敗,於是帶着殘部投靠袁紹。

董卓義子呂布,武功高強驍勇善戰,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稱,聽命於幷州刺史丁原,卻被曹操以高官厚祿收買,殺死丁原,認董卓爲父。可是董卓殘忍暴躁,爲了和呂布爭奪貂蟬用戟投擲呂布。貂蟬義父王允趁機挑撥呂布說董卓薄情寡義,重色輕友,不宜投效,呂布遂萌生叛心。

但貂蟬僅爲《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呂布被曹操擊敗處死後,貂蟬就銷聲匿跡;《後漢書》的「呂布傳」與「董卓傳」亦未提及貂蟬,其人似爲後人給董卓婢女所起的名字,應屬虛構角色;其他中國三大美女除王昭君和楊玉環,史書均有記載外,西施在《史記》、《春秋》、《國語》等正史上均未提及。

●曹丕建國曹魏 東漢滅亡

公元192年,漢獻帝在未央宮接見文武百官,董卓爲防備暗殺,內穿鐵甲衣,外披朝服,還讓呂布跟隨在後。董卓才進宮門就遭襲擊,可是他有鐵甲護身,刺客一擊未成,董卓大喊「呂布救我」,呂布見機不可失,回答「臣奉詔討賊」,用矛刺穿董卓沒有鐵甲護衛的咽喉並砍下腦袋,滅董卓家族。

董卓雖死,其部將李傕、郭汜卻從涼州攻入長安,殺死王允,呂布不敵趁亂逃離,後來其部屬叛變,呂布被俘向曹操投降仍遭縊死。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主力,兩年後袁紹病死;曹操在冀州消滅袁紹殘部並佔據山東兗州,把漢獻帝接到今日河南的許昌,以皇帝之名號令諸侯,此即「挾天子以令諸侯」,許昌也成爲東漢末年名義上的京城。

從黨錮之禍到黃巾之亂、北宮伯玉之亂(青海羌族民變)、黑山軍起義(黃巾之亂後,黑山等人勢力崛起叛亂),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至此立國195年的東漢滅亡,三國鼎立時代正式來臨。

【歐陽聖恩專欄每週六刊出】

◎史話歡迎讀者投稿,針對兩岸關注之歷史事實或人物撰文,體例不限,舉凡傳記、論文、散文、書信、日記,撫今追昔之訪談紀錄或自述回憶等。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主旨註明「史話投稿」,請附姓名與專業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對來稿有刪修權,文章僅刊載於中時電子報。